计划经济的土壤能否孕育科技创新?

作者:rif桑

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在京闭幕,首场新聞發布會10月30日舉行,对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进行了解读。该《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媒体相关报道中特别提到,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科技创新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主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且进行专章的部署,这是中共在编制五年规划历史上的首次。

一位微博网友“价值投资日志”发帖说:十四五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公报先是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所以预计在十四五双循环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将扮演主要角色,这个不仅在公告位置排第一,并且着墨也是排第一,那么未来5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升级中,创新和技术驱动排在首位;而老经济只扮演稳定器的角色”。

然而在国际面临四面楚歌国内大踏步走向计划经济的现实出境下,中国如何在高科领域实现技创新则引发人们的担忧。一篇题为《到底怎么了,如此不受待见?》的网文这样写道:

记得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里,葛优有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界,什么最贵?人才!没错,这个世界最可珍贵的就是人才,没有了人才,就没有未来。人才怎么来?靠培养,但更靠土壤,所以留学便是获取国际人才的不二法门。但是最近一则消息,却使得但凡有一点良知的国人都如何也高兴不起来。这则坏消息是:继美国不再允许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留学、不再允许中国人到美国各大研究机构学习之后,世界高科技大国英国也决定不再允许中国人进入英国大学研究机构学习高科技知识。现在已经进入英国学习的学生近千名,限一个月之内离开英国,并说一旦被美国政府驱逐,英国即限制这些学生入境英国。无独有偶,日本也宣布严格限制中国人入学日本高科技学科,驱逐现有的1500名在校中国学生,有美国拒签记录的中国学生,日本也跟进拒绝给这些人入学签证。

同时,加拿大教育部宣布驱逐中国留学生900人;澳大利亚驱逐中国留学生2200人;新西兰驱逐中国学生1300人;法国、德国教育部宣布对中国学生的留学申请参照美国的严格审查条款进行。至此,中国每年欲申请留学国外的60万学生,将有80%以上被拒签,这是非常恐怖的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大计方针的大事件。

在此,不禁套用环球时报胡主编的语句问道:这世界怎么了,为什么这样对待中国?

其实,最应该反思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的我们。为什么在疫情发生后,还纷纷援助我们的世界各国,突然一夜之间不和我们玩了?是谁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搞砸了?是谁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这么多年来,不能不承认,我们即交错了朋友,也找错了敌人;失去的领土,都在“朋友”手里;得到的成就,都是靠“敌人”相助。

没有反思的民族,是永远长不大的民族;没有检讨的民族,是永远不可能进取的民族。什么事情都怪罪别人,而不去反省自己,那是心智不健全的表现,更是幼稚和自卑的行为。

没有了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们还能弯道超车吗?没有了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我们还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吗?

最近在全国掀起了大造芯片的热潮,成百上千家企业纷纷加入进来,有制造水泥的企业,也有制造矿泉水的企业;有人力资源公司,也有广告策划公司,你看看这些企业的人马刀枪,你就会感到天方夜谭正在上演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有搬出《毛选》研发芯片的。是的,你没看错,这不是笑话,仅此一条,你就可以管中窥豹中国科研机构主导者的学术水平如何了。科技研发的前提就是解放思想,标新立异,实事求是,大胆创新,而不是禁锢思想,以官为本。

一篇题为<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网文这样写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上做主旨报告时表示: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这个论坛的主办方是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与会代表近200人,来自海内外的院士就有40多人。所以,听徐匡迪做报告的台下听众,有相当数量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在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哪个科研项目可获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们都是具有“话语权”的评审专家。

创新的“顶峰”是什么?正是颠覆性技术。徐匡迪在演讲中表示,作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 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而在近期,以颠覆性技术取得创新成功的最经典案例,非埃隆·马斯克(Elon Mask)莫属。继盖茨、乔布斯之后,马斯克成为又一个时代偶像。他先后涉足互联网支付项目、用于未来太空商业旅行及星际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颠覆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特斯拉电动车,以及可能成为人类第五种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车”……纵观这些项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徐匡迪表示,马斯克提出的很多创新点子和想法,乍听起来,在行业内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的想法。就以太空探索项目为例,火箭是一个典型的高精尖行业,专家荟萃。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完成一级火箭、二级火箭的分离脱落,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火箭推进过程。所以,从来没有工程师想过要去回收脱落的火箭,直到马斯克提出回收一级火箭、“制造出比别人更便宜的火箭,还可回收使用多次”的想法。并非火箭专家的马斯克,仅用数月时间就啃下了火箭推进的原理,在遭遇4次失败后,今年4月9日,他组建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终于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

马斯克的另一个项目“超回路列车”也是如此。替代今天的高铁和飞机,这种新型高速运输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种人工制造的真空管道,让密闭舱利用磁悬浮技术,能在管道中实现超高速的飞驰。而在交通工程领域,大多数专家们考虑交通工具的提速问题,一般的思维方式都是通过对交通工具外形的改变,减少空气阻力。和业界主流的想法相悖,提出一个行业里的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新问题,这并不妨碍马斯克获得成功。结合这一案例,徐匡迪表示,“在古代,那时没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没有各种支持科研的基金,但是我们却有这么多的伟大发明;可现在,无论是科技部、教育部还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钱,这么多钱为啥就砸不出创新来?!”

之所以抛出“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颠覆性技术难以实现”的观点,正是由颠覆性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在新想法、新技术冒尖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赞同,甚至无法理解。而我们国家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制,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

“对颠覆性创新的意愿应给予宽容、理解与支持。”徐匡迪说,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的颠覆性创新技术,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需要战略眼光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