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群策群力締造灣區繁榮
粵港澳研討會學者專家政商翹楚以史鑒今開創未來
大灣區「9+2」城市地方志辦公室負責人、香港五大商會領袖逾30位專家學者出席
香港,2022年9月7日 — 團結香港基金、香港地方志中心、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及澳門基金會聯合舉辦「志史鑒今 砥礪前行:從改革開放到大灣區建設」研討會在香港、北京、廣東及澳門同步線上線下舉行,雲集粵、港、澳三地30多位在大灣區建設方面舉足輕重的政商界領袖、社會翹楚及專家學者,以《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的出版為契機,回顧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歷程中的貢獻和得益,並討論港、澳如何延續改革開放的精神,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日下午,來自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地方志辦公室負責人,共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志》編纂工作的多位香港及內地學者專家研討專題志記述的基本方向和主體內容,集思廣益,促進框架構思臻於完善,為此項記錄大灣區發展的重大工程奠定良好基礎。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鄧中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兼貿易處負責人劉亞軍先生、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丘洪松先生及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先生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冀通過深入的交流討論為推動大灣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研討會更得到香港和內地政府、學術機構及工商業協會的大力支持,包括: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香港中聯辦經濟部貿易處、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香港中國企業協會、香港總商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及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會。
主題演講之後,內地及港澳多位專家學者及政、商界領袖出席以「港澳參與新時代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專題研討環節,包括: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先生、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先生、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先生、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陳瑞娟女士及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葉中賢先生。
同場更舉行題為「金融.貿易.科創:協同發展,創造機遇」的對話論壇,出席嘉賓講者包括:香港地方志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主編、《粵港澳大灣區志》主編召集人及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名譽教授陳坤耀教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先生、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負責人、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董事長秦海鷗先生、澳門大學政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教授、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盛力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博士,而《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主編、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及專業應用教授陳景祥教授則擔任主持人。
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先生感謝特區政府、中聯辦、全國港澳研究會及中國社科院等部門機構的支持,並表示:「過去40多年的改革,廣東始終發揮着先鋒角色,成為全國改革的支點,而港澳地區的資金和經驗也為改革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更是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鄧中華先生就下一階段香港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出三點:香港應充分發揮規則制度優勢,積極貢獻大灣區制度型開放,並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參與大灣區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以及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積極投身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表示:「香港是大灣區的龍頭城市之一,肩負起帶領和推動大灣區的經濟朝更高增值、更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助力整個大灣區的發展與升級轉型過程中,香港將會扮演更舉足輕重的角色。國家『十四五』規劃也提出了香港未來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包括『八大中心』,比如國際航空樞紐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等,這些方面有一些香港跟大灣區城市是優勢互補,有一些是強強聯手,都是大有可為的。香港與大灣區共同繁榮發展,有非常亮麗的前景。」
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兼貿易處負責人劉亞軍先生認為:「歷史照亮未來。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新時期香港的發展和成就離不開祖國,香港在國家的發展征程中仍將以獨特優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標誌性事件,也將成為香港在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一極,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也將成為大灣區這個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丘洪松先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近年來,我們結合『多彩鄉村』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發動港澳青少年、大學生走進鄉村,記錄鄉村發展,厚植鄉村情懷,在同宗同源的文化交流中,不斷增強港澳同胞的國家認同感、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先生在預錄片段中說:「去年成立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成為澳門在短中期階段實現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同時為澳門在2035年後長遠助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搭建了通道。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提供經濟社會擴張發展和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舞台和空間,為培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創造各項有利條件。」
建設大灣區 深化改革開放
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三周年,國際一流灣區框架基本形成,正朝向2035年「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的目標邁進。在歷史的新起點上,香港如何依托國家的改革發展大局,作新一輪的參與者、貢獻者和獲益者,這是大灣區建設持份者當前推動灣區融合發展所需要思考的。通過「港澳參與新時代改革開放」專題研討環節及「金融.貿易.科創:協同發展,創造機遇」對話論壇,多位在大灣區建設上深具影響力的政商界領袖、社會翹楚及專家學者提出真知灼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先生強調:「香港回歸雖已經25年,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僅僅是很短暫的一瞬間,編撰它的歷史和地方志,更是剛剛開始,所幸得到了團結香港基金、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澳門和內地各位同行的支持和參與,在今天啟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志》,更將與各位一起,成為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積極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並成為其一路同行者和積極參與者、貢獻者。」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先生表示:「香港作為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是區內最開放和最國際化的城市,加上『一國兩制』優勢,在推動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在祖國的強大後盾下,香港可以更好發揮獨特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進一步深化連接內地和國際的『超級聯繫人』功能。香港尤其在金融、科技創新和專業服務領域擁有獨特優勢,可以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產業群互補優勢,通過加強灣區設施聯通、規則對接,全力提升大灣區在國家『雙循環』發展當中的功能作用,全面配合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發展步伐。」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先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為我們的科技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好的『養分』,但畢竟大灣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必須要透過制度創新、協調合作,才能讓大灣區發展『茁壯成長』。其中一個值得考慮的創新方案,就是在香港設置『通關緩衝帶』;香港可以聯同深圳政府向中央爭取,在新界北劃出特別的產業合作區域,允許內地的科研、工程和技術人員『無障礙』地往返於深圳與合作區域,這樣不但能突破本港人力資源的瓶頸,亦可推進港深兩地的產業合作。」
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陳瑞娟女士指出:「『一國兩制』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讓香港既能受益於『一國』發展的紅利,同時『兩制』讓香港繼續與國際接軌、保持資本自由流動、保持有利通商的普通法制度。未來,香港要繼續對外解釋好『一國兩制』優勢,維持好目前的特殊地位,發揮好中間人的作用,在招商引資,以及引入國際化的標準和監管制度等方面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葉中賢先生表示:「香港有能力以科研—創新工業—融資三大支柱,推動具備香港特色的『再工業化』,傳統產業走向智能生產,新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為核心,並着力推動大學及研究單位促進科研落地轉化。工業成為重要載體,將香港科研轉化成大灣區產業,帶領國家工業技術發展,可在半導體、生物科技、精密電子製造、綠色產業,甚至航天科技等領域貢獻國家。」
香港地方志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主編、《粵港澳大灣區志》主編召集人及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名譽教授陳坤耀教授說:「在『改革開放2.0』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優勢,可在協助國家金融發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上再出一分力,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互惠互利合作發展。而在『改革開放2.0』下,港人透過積極參與大灣區的建設,可以增加投資選擇和機遇。香港的科研合高等教育院校有豐碩的基礎研究成果,年輕人在創新方面亦有潛力,大灣區『9+2』城市群偌大的人口與市場規模,為香港科創產業提供巨大的發揮空間。」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先生認為:「香港創科發展對接國家戰略,有三點十分關鍵:發揮國際聯繫的獨特優勢,對接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戰略,把香港的『再工業化』和國家的『製造強國』戰略相結合,發展先進製造業,實現『補鏈』和『強鏈』;發揮科技創新的獨特優勢,對接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用好大學的優勢和資源,在國際大科學計劃研究方面發揮作用,共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國家科學中心;加快促進與深圳的創科合作,提升港深合作水準,與深圳共建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港深創新生態圈。」
澳門大學政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教授、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盛力教授指出:「利益出發點的不一致是跨域協作治理中常見問題,粵港澳三地由於體制機制的差異難免會有摩擦碰撞。協作治理相關理論強調小贏策略,即專注於『小小的勝利』時以加深信任和理解。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充分發揮 『小贏』思想的效用,在開展合作時從小事做起,選擇雙方具有較多共同利益的事項優先合作。」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博士表示:「香港需要更積極在國內國際裏找尋空間和機會,例如『一帶一路』為香港綠色金融帶來的機遇,亦是香港能夠利用自身優勢貢獻國家之處。」
粵港澳攜手修志 記述灣區日新月異發展
至於下午舉行的研討會,題為「灣區有志:群策群力,記錄歷史,共創未來」,由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秘書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崔唯航研究員、陳坤耀教授、《粵港澳大灣區志》港方主編、香港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林晨教授、《粵港澳大灣區志》粵方代表、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丘洪松先生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志》聯絡小組澳方副組長、澳門大學政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教授、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盛力博士主持,聯同大灣區「9+2」城市地方志辦公室負責人數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就《粵港澳大灣區志》的編纂大綱和規劃、三地協調分工及編纂時間表規劃作深入交流和討論。
隨着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不僅提升了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引領作用,而且推動了大灣區 11個城市之間日益廣泛和多元的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與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為及時記述大灣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給未來總結大灣區發展保存珍貴史料,並豐富灣區文化建設成果,香港地方志中心、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及澳門基金會經友好協商,由香港地方志中心牽頭,合作編纂《粵港澳大灣區志》,計劃於2027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