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奇心? 該如何運用它?

好奇心(英文curiosity)是指動物(尤其人類)處於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 它表現為:1.對一些事物表示特別注意的情緒;2.喜歡探究不瞭解事物的心理狀態;3.對於怪誕的嗜好或熱情。 好奇心的研究屬於心理學範疇,而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

 其實,好奇心是一種內在動機,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異性所喚醒。 好奇心也反映了個體的認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與預期的不一致所喚醒。 這種喚醒具有情感的力量。 不同的個體面對同樣的認知資訊,會產生不同水準的好奇心,這是由個體對當前認知信息的興趣、信心與期望不同造成的。 好奇心的強度與個體對相關信息的瞭解程度有關,與個體的資訊缺失產生的不愉快感有關。

著名科學家都可以說是具有好奇心的人。 例如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伽利雷看見吊燈搖晃而好奇,於是在1583年發現了單擺等時性; 又如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在1687年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再如中國科學家周海中對素數的好奇,於是在1992年提出了梅森素數分佈的重要猜想。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偉大成就,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的製片人約翰•勞埃德曾經捧紅了一些演員和喜劇明星,其中包括《憨豆先生》的主演羅溫•艾金森; 他在40歲之前就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但是後來,勞埃德事業遇到了阻礙,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為了擺脫抑鬱症,他開始讀書。 他順從自己的好奇心,對什麼感興趣就讀什麼; 經過六年的知識探尋,他的抑鬱症逐漸改善。 勞埃德說,這世上沒有比好奇心更重要的東西了。 可以說,好奇心能使生命處於鮮活的狀態。

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天性,也是興趣的原動力,更是年青一代求知、探索、創新的強烈慾望。 對於孩子來說,世界很神奇,充滿吸引力,他們想要嘗試身邊的一切事物。 孩子通過觀察、嘗試、比較,在探索世界中自得其樂;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課堂。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對外界事物感到好奇,什麼都想知道,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會向教師和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們每天都在從事著探究活動,在用自己的觀察、自己的好奇心去發現這個未知的世界。

其實,好奇心是一把雙刃劍。 有句俗語叫好奇害死貓,這就是在說好奇心弊的一面,未受控制的好奇心容易導致衝動,具有危險性; 比如,它會驅使孩子整天玩電子遊戲,或點擊未知連結; 因此,孩子的好奇心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參與。 好奇心利的一面是它能帶來專業知識的積累; 比如,它讓我們讀完一本書或學習一門語言。 保持生命力與年輕最好的訣竅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幫我們不斷撕開知識的缺口,越有好奇心越知識淵博。

可見,人的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 唯有健康的好奇心,才能幫你消除無知,讓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 而不健康的好奇心則會使你不思進取,甚至誤入歧途。 但我們對生活也不能沒有好奇心,那樣你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 當你面對世界不再好奇心時,你不是在變大,而是在變老。 風華正茂的我們應該抖擻精神,對生活充滿興趣,正確運用好奇心。 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若引誘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或許也能創造一個奇跡。

文/魯峰(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