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上天入地” AI推动卫星遥感迈入智能时代

12月30日上午,2023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智能遥感与卫星应用专题论坛在东莞松山湖召开。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汇聚一堂,观点碰撞、探究高精度北斗泛在定位与应用、天地一体化智能航天遥感应用与未来发展思考、空间近场智能视觉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海洋智能感知、面向物理空间数字化应用的激光雷达成像关键技术与系统、航空航天通用型AI平台建设及应用探索等内容,向广大专业同行分享智能遥感与卫星应用的关键技术、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
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深圳苍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锐志,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所所长常亮,复旦大学校聘教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宏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晓明,苏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崇圣,北航青岛空天技术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青岛空天行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黎帆等6位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应邀作主题报告。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深圳苍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锐志担任论坛主席。论坛由复旦大学校聘教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宏宇主持。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梁展鸿出席本次论坛。莅临现场的还有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松山湖科技创新局、工业与信息化局等相关人员及各企业高校、研究院代表等。
更精准更智能更融合,用技术链接未来 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深圳苍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锐志《高精度北斗泛在定位与应用》表示,室内外一体化位置服务是“万物互联”的基础,低成本、简易、高精度的室内定位方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室内定位受到地下空间环境拓扑复杂、室内信道复杂、用户行为复杂等挑战。受闪电与雷声的时间差是音频定位技术的启发,团队提出并实现了“粗检测-信号归-精检测-粗差剔除”的音频弱信号检测方法,研发了APS核心技术,实现了高可用、高精度、广覆盖的智能混合定位系统,适用于硬件芯片、模组、平台等软硬件生态,已有多个产业化标杆案例。“室内定位的主流里面有超宽带、WiFi- RTT,音频定位、蓝牙测角、5G等等,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到底谁出现。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自主可控的技术做到国产替代,我相信北斗定位会更泛在、更融合、更智能。”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所所长常亮《天地一体化智能航天遥感应用与未来发展思考》。他详细讲解了遥感应用技术和航天智能技术,分析了我国遥感卫星的瓶颈及破局之道。他认为,智能星上数据处理将成为未来天基智能发展的重点,“未来的天基一定是云计算,让航天器‘在轨上云’,享受便利的计算、存储和及时通信服务,在轨计算能力的加持让航天器更加智能,数据采集分析更加高效,在轨数据结果更有价值。”常亮表示,未来的天基智能发展将呈现以下三种趋势:航天领域正在逐渐升级算法与算力,未来自主处理、智能算法软件定义等技术成为卫星标配;一体化天基智能系统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复杂的地面处理部分将会逐渐简化,逐渐变成天基处理;随着星网、多媒体星座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基于高速互联、高性能计算卫星的天基智能时代即将来临。 “我们基于高效3D同步定位建图激光SLAM算法、3D点云与图像像素级前端融合算法技术、多源传感器融合处理等技术及硬件,量产了国内首台移动式图像级空间成像激光雷达系统Cybermap-x,无需依赖GPS卫星信号,在室内外、地下等密闭空间移动完成三维扫描,实时得到物理空间数字化模型,能够应用到历史建筑实景三维扫描、地下矿井三维扫描、工厂数字孪生等领域。”,苏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崇圣说到。在本次论坛中,他带来了《面向物理空间数字化应用的激光雷达成像关键技术与系统》主旨报告。
探索星辰与大海,用智能感知世界 复旦大学校聘教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宏宇在《空间近场智能视觉应用——从自拍杆到太空医生》主旨报告中介绍了SZ-7伴星、TG-2伴星、太空达芬奇等历代伴星飞船,讲述了我国伴随卫星技术从观测到悬停维修、视觉导航的进步,从伴飞距离4km到最近飞越成像距离1km,再到10m受迫绕飞,0.5m悬停维修,三代伴星也被大众亲切地称为“自拍杆”“小护士”和“太空医生”。“未来的场景可能在昨天看还是很科幻,但是在今天看来可以慢慢变成现实。虽然路上有很多的难题要解决,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磨砺,团队大胆地去实践、小心地去求证,慢慢我们中国的技术会领先的。未来我们会有达芬奇二号这样的项目,也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们加入进来。” 陈宏宇表示。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晓明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海洋智能感知》介绍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及星载SAR海洋感知。他表示星载SAR海洋感知能够广泛应用到海洋目标感知、海洋环境感知、海洋污染检测等领域上。遥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智能化感知,则创造了参数反演、回归模型、场景挖掘应用更多的可能性,他们以基础此研发了海浪谱反演、SAR涡旋识别、SAR海冰反演、星上智能处理等技术。“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形成多任务通用的模型,针对于目标检测、定向反演等,有比较统一或者基准的模型去把任务完成、协同起来。”李晓明表示。 北航青岛空天技术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青岛空天行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黎帆在《航空航天通用型AI平台建设及应用探索》提出,在航空航天领域,人工智能体现出重大的价值,在航空航天遥感应用领域,数据门槛高、模型要求高、应用难度高成为发展难题,迫切需要一套工具软件解决遥感领域中AI数据管理、模型管理以及实际应用方面的挑战,降低航天航空AI开发难度,助力“航天航空+AI”各类应用发展 。基于此,他研发了航空航天通用型平台(天行3.0)在任务管理、数据管理、模型管理、场景管理、对外接口、系统管理6大功能模块上进行突破,实现遥感影像快速“一站式”开发。“未来,我们希望持续增加数据、模型和预置场景,与更多行业用户结合。当前,航空航天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希望在伟大时代和历史的机遇中,大家合力推进世界领先的硬科技平台建设。” 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于12月28日-30日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办,活动邀请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近20名院士以及超百名顶尖学者和企业专家汇聚一堂,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围绕“以赛助研、以赛促评、以赛定标、以赛引才、以赛创业、以赛招商、以赛办展”的使命任务,采用“1+1+8+6+N”模式,即1场展览展示、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8场总决赛项目路演、6场专题论坛和N场特色活动(项目对接会、走读松山湖等)。与会院士专家、产业界代表就大模型范式的人工智能应用向全场景渗透,交流国内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在无人驾驶、智能装备、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开放,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挑战和AGI生态的商业模式,展望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围绕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痛点与未来展开观点碰撞,构建促进人工智能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启发性合作的高端平台,搭建全栈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落地、创新创业、招商引资、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合作交流平台。 活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由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办公室、广东院士联合会、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承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