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改編電影奧斯卡捧7金

「奧本海默」10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獲頒最高榮譽最佳影片獎。(路透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3月11日訊)改編自真人實事的電影「奧本海默」今天在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奪下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讓世人重溫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其人與這段歷史。

基斯杜化路蘭奪得最佳導演。(美聯社)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奧本海默」(Oppenheimer)無疑是今晚最大贏家,入圍13項共奪7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配樂、最佳攝影以及最佳剪輯獎。

基利安梅菲首奪奧斯卡影帝。(美聯社)

主演奧本海默的愛爾蘭男星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細膩詮釋奧本海默榮膺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生涯首次入圍就順利抱回小金人。

諾蘭過去數十年的作品往往極具創新性也廣受好評,但今天之前大多僅入圍過奧斯卡技術獎項,今天總算一舉摘下奧斯卡壓箱大獎。

片長3小時的「奧本海默」是2023年度最受影評人讚譽的電影之一,且雖被列為R級限制級電影全球票房仍直逼10億美元,被視為「傳統派」賣座強片回歸的象徵,讓許多厭倦了超級英雄片的人士十分欣喜。

「奧本海默」今天在強敵環伺下脫穎而出,其他入圍作品包括「美國小說」(American Fiction)、「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Barbie芭比」(Barbie)、「滯留生」(The Holdovers)、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Maestro)、「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和「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以下綜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溫催生原子彈的奧本海默其人其事。

奧本海默是誰?
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出生於紐約市,家中是靠紡織品貿易致富的第一代德國猶太移民。

奧本海默後來成為著名的科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負責研究、設計和開發原子彈。他於1967年2月18日逝於美國紐澤西。

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中設計製造原子彈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即由奧本海默負責,也被稱為Y計畫(Project Y),當中一大任務就是研發原子彈;當年美國政府的目標是趕在德國人之前發展出原子武器。

對原子彈想法複雜
奧本海默不贊成對日本投擲原子彈,據說當得知美軍不只動用一枚而是兩枚時讓他心神不寧。在1965年一次電視訪談裡,奧本海默引用印度教重要典籍「薄伽梵頌」(Bhagavad Gita)中的一句經典「現在我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表達他的感受。

外表予人精神耗弱感覺的奧本海默,在擔任「Y計畫」主任3年後,體重掉到52公斤出頭(身高178公分),使他本就單薄的身形更顯消瘦。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將於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試爆前晚,焦慮和吸菸的咳嗽讓他徹夜難眠。

試爆成功後的兩週期間,友人轉述奧本海默似乎因知道會有大事而更沉默,有幾天似乎變得益發沮喪。一名友人回憶「有天早上聽到他為日本人即將到來的命運哀嘆,直嚷著那些可憐的小人物、可憐的小人物」。

然而在與軍方同僚開會時,他似乎又忘記「可憐的小人物」。據歷史學者博德(Kai Bird)與謝爾文(Martin J Sherwin)說法,開會時奧本海默專心於正確條件對投彈的重要性,包含他提到不能在雨中或霧裡投彈、不能在高度過高的空中引爆否則威力不足等。

距成功試爆不到1個月,美軍旋即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當向同僚宣布廣島投彈成功時,旁觀者注意到奧本海默「像位勝利的職業拳手般,雙手緊握並舉過頭頂」,現場掌聲幾乎要掀翻屋頂。

美軍於1945年8月6日、8月9日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個投擲一枚原子彈,日本8月15宣布無條件投降。

晚年名言:科學是學習不再犯同樣錯誤
研發原子彈期間,奧本海默為化解道德顧慮,告訴自己與同僚們身為科學家,不負責決定如何使用武器,只負責做好自己的工作,若染血也只會沾在政客手上。

然而戰後奧本海默立場丕變。他將原子武器描述為「侵略、意想不到和恐怖」之器,稱軍工業為「魔鬼的傑作」。1945年10月一次會議,奧本海默對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講出「我感覺我的手上沾滿鮮血」;杜魯門後來曾說:「我告訴他是我手上沾滿鮮血,讓我來承擔。」

奧本海默在戰後美國的原子能委員會任職時,反對進一步研發核子武器,包括威力更大的氫彈,這些導致他於1954年遭美國政府調查,並被剝奪安全許可,意味不讓他再參與決策工作。

直到1963年政府頒給他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美國原能會一項國際獎,表彰在核物理取得高度成就傑出人士),以示政治平反,並在奧本海默逝世55年後的2022年,美國政府才撤銷1954年剝奪安全許可的決定,昭雪奧本海默的忠誠。

從青春期就成為老菸槍的奧本海默於1967年咽喉癌去世,享壽63歲。除科學外他也熱愛詩歌,連原子彈試爆的「三位一體」(Trinity)計畫名稱都是來自英國詩人唐恩(John Donne poem)的詩作。

在去世前兩年,奧本海默為科學實踐與詩歌間劃下藩籬,表示有別於詩歌「科學是學習不再犯同樣錯誤的事業」。

第96屆奧斯卡獎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杜比劇院登場,頒獎過程亮點滿滿。

烏克蘭首座奧斯卡獎

美聯社記者兼電影製作人柴諾夫(前)作品「戰場日記」(20 Days in Mariupol)紀錄烏克蘭馬立波圍困經歷,摘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路透社)

最佳女配角由電影《滯留生》多薇喬伊藍道夫奪得。

《可憐的東西》奪得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以及最佳服裝設計3個獎項。

最佳國際電影由英國電影《特權樂園》奪得,電影同時贏得最佳音響效果。

講述俄烏戰爭的《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 20 Days in Mariupol)獲頒最佳紀錄片。

《墮下的對證》贏得最佳原創劇本。《美式小說》奪得最佳改編劇本。

宮崎駿作品《蒼鷺與少年》就奪得最佳動畫。《芭比Barbie》主題曲奪得最佳原唱歌曲。

在美國洛杉磯荷里活的杜比劇院舉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