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穀海瀛教授:揭示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高流行率背後的科學奧秘

​(學術專訪  林虎)在醫學領域,幽門螺桿菌感染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其研究一直是熱點之一。近日,寧波大學醫學部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點學術帶頭人、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創始人穀海瀛教授及其團隊在《Frontiers Microbiology》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High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mixed infections identified by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in Ningbo, China”的論文,首次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高流行率與分離方案的相關性。為了深入瞭解這一重要進展,我們採訪了穀教授。

 

記者:穀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聽說您和團隊在幽門螺桿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

穀教授:您好!我們團隊近期在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我們發現,在中國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非常高,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存在很大差異。通過深入研究,我們首次證明了分離物分離方案和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具有相關性。這一發現對於深入瞭解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是指什麼?它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穀教授: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是指一個感染者同時被不同基因型的幽門螺桿菌菌株感染。這種感染方式分為單一感染和混合感染。此外,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還可能增加治療難度,因為不同菌株可能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容易導致治療失敗。

記者:那麼,如何區分幽門螺桿菌單一感染或混合感染呢?

穀教授:目前,使用基因分型方法進行鑒別是單一感染還是混合感染,包括電泳方法和測序方法。其中,基因測序方法更有優勢。我們團隊採用的多位點序列分型(MLST)技術,基於七個管家基因的序列比較,具有高重複性、高解析度和標準化的優點。通過這種技術,我們可以確定從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單個患者中分離物的進化關係和地理分群,為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記者: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穀教授:二方面問題。其一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差異巨大(0%~100%)?其二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發生機制如何?就是混合感染如何發生的?

記者: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差異巨大的原因是什麼呢?

穀教授:已明確的原因就是地域性差別,其他原因未被證實。而我們首次證明分離物分離方案和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具有相關性。

記者: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怎樣情況?

穀教授:我們研究基於寧海縣第一醫院和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患者33,其中27例用於混合感染確定試驗,另外6例用於對照。首次通過MLST證實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流行率為40.7%(11/27)

記者:您提到了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如何發生的問題?請解釋一下。

穀教授: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不用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會伴隨患者一生。感染期間如果其中一些幽門螺桿菌細胞發生基因變異了,就會引發混合感染。

記者:就是說幽門螺桿菌發生基因變異是從未發生基因變異的菌株演化而來。

穀教授: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菌株不相關模式。

記者:怎樣理解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菌株不相關模式?

穀教授:其實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菌株不相關模式就意味著重複感染,就是感染者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期間,又感染了其他不同的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重複感染是我首次在《醫學參考報》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專刊提出這一概念,用於對原文“High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mixed infections identified by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in Ningbo, China”的解讀。

記者:幽門螺桿菌重複感染很容易讓人理解,就像新冠流行期間出現的病例。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重複感染率如何?

穀教授:我們首次證實單個患者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菌株不相關模式(菌株無進化相關性)流行率為18.5%(5/27),也可以理解為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重複感染率為18.5%,國外研究這種情況都是1例或2例的個案報告。

記者:前面提到幽門螺桿菌地理分群是怎麼回事?

穀教授:利用幽門螺桿菌MLST測序,根據生物資訊學方法繪製進化樹,將幽門螺桿菌分為七群:歐洲群(HpEurope)、東亞群(hpEastAsia)、非洲1(hpAfrica1)、非洲2(hpAfrica2)、亞洲2(hpAsia2)、非洲NE(hpNEAfrica)和薩赫爾群(澳大利亞hpSahul),這樣人類宿主居住地理位置可以從MLST地理分群推斷出來。33例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分離出156株分離物,其中153株屬於東亞群(hpEastAsia),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寧海患者胃體,胃竇和十二指腸球部分離的3株分離物屬於歐洲群(HpEurope),這是幽門螺桿菌單一感染的病例,並且這名患者沒有出國經歷,也沒有接觸過其他國家人。這意味著在寧波地區幽門螺桿菌群存在著2%(3/156)歐洲群(HpEurope)菌株。這是一個新發現。

記者:!真是是令人激動和有趣的發現!你們這些新發現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穀教授:我從1998年開始研究幽門螺桿菌至今,發明了幽門螺桿菌快速分離培養、鑒定、藥敏、保存試劑盒。已通過權威機構檢測證實其有效性。這是一種快速有效地獲得幽門螺桿菌分離物的新技術(已申報美國專利,歐洲專利),通常從臨床標本獲得單個幽門螺桿菌分離物需要9~15,而我們技術只需5~7天。由於傳統幽門螺桿菌分離培養技術的局限性,分離率低,傳代培養失敗,可能致使一些基因型會在培養傳代過程中丟失,最終無法獲得更多基因型的單菌落分離物,這可能是很多研究沒有完全揭示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發生機制的主要原因。

記者:關於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還有其他問題需要研究嗎?

穀教授:其他問題如何確定幽門螺桿菌創始菌株在感染者消化道黏膜中的初始定植部位?檢測不同基因其混合感染流行率是否有差別?這些問題已有答案了,正在總結論文。

記者:穀教授,您的研究成果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防治有何意義?

穀教授:我們的研究結果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瞭解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率和發生機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這一病原體,為制定針對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其次,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採用基因分型技術,醫生可以更準確地判斷是單一感染還是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可能意味著耐藥基因或許發生了突變,推薦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最後,我們的研究也有助於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為探索其他病原體的混合感染機制提供借鑒和參考。

 

 

總之,穀海瀛教授及其團隊在幽門螺桿菌混合感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我們深入瞭解這一病原體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為醫學科學的發展貢獻力量,為人類的健康福祉保駕護航。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