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發展工作要順利 這些不可不理

吳家俊

成績嶄露頭角

台灣馬英九先生卸任後,相當重視青訓,他針對大學生與碩士生而設的「大九學堂」, 就是其中一個項目, 透過「大九學堂」凝聚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培養成為兩岸新一代的文化大使,做好兩岸青年交流傳承工作。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於2022年12月公布《青年發展藍圖》,提出幾個大項工作方針,包括頂層領導、傳承愛國愛港精神、針對多元發展需要、推動全人發展、對青年抱有積極態度等,短短十餘個月後,社會各界鼎力支持配合,累計推出青年活動無數,例如近月的「百萬青年看祖國」活動圓滿舉辦、「香港跨紀律部隊少年團之百人看祖國」軍訓體驗營、還有各大中小學的內地交流團等等, 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風險未見消失

然而,本年4月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團隊發布「香港青年人自我身份認同研究」結果,發現受訪的逾千名年輕人,有近80%中學生及65%大專及大學生,未認定自我身份;而若未能建立自我身份,可導致生活較散漫,及有消極情緒,該調查反映青年人遇上不少難題,仍需要社會發掘和協助解惑。另一例子,香港選委會雖然沒有公佈2023年區議會選舉相關數字,但綜合各區多個票站目測,不難推斷,35歲以下選民投票率偏低,18歲首投族佔比例更遜; 同時官方對廢票率諱莫如深,上一屆立法會選舉的廢票率已破之前紀錄, 去年的區議會選舉的廢票率, 猜度亦不會見改善, 反映青年一代對參與地區議會事務轉趨冷淡。

計劃富新鮮感

社會現時積極宣傳青年事務的正面信息,這個合情合理,但相信民青局對報導較少的負面資訊, 亦不會走眼錯過,毋庸置疑,推展青年工作確有不少障礙存在的,不被傳媒廣泛報導,不表示障礙已消弭。執掌青年工作的高賢們要採納嶄新思維,創建新型工具,甚至新語言去與青年溝通,再而引領他們走正確之路,借用本屆兩會焦點話題「新質新產力」,「新質」就是「yyds」( 「永遠的神」) ,最易讓年輕人受落,首先至少要認識他們的潮語, 從而推陳出新。

把握網絡平台

儘管青年對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近一兩年已見進步,但有部份青年群組的問題是尚未解決的,加上隨著網絡巴爾幹化 ( Cyber-balkanization ),青年在他們不能離棄的網絡世界內,並非理所當然能擴闊視野,有時反被局限重複,早年被蒙蔽的青年群組,仍會被囚禁在他們的網絡世界內,所以青年工作不能局限重複,來來去去同一類參加者,尤其網絡世界的速度,易轉可以瞬間發生,當局須善用網絡平台,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奧妙,青年發展有賴社會各持份者孜孜不倦,互相協作,繼續探究討論「ttyl」。

-完-

(作者是香港城市智庫研究員)

《中華時報》致力於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和新聞報導。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中華時報》立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