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結束訪歐 王毅:夫人外交是此次訪問的亮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歐洲之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介紹出訪情況,表示近年中歐關係在國際局勢深刻演變背景下,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未來中歐關係何去何從,處於關鍵時期。特意點明:“夫人外交是此次訪問的亮點”。

中法元首夫婦在在巴黎愛麗舍會面。 (新華社)

習近平5月5日至10日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進行國是訪問。行程結束之際,王毅向隨行記者介紹此訪情況。

王毅表示,歐洲是多極格局重要一極,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夥伴。近年來,中歐關係總體保持發展,同時在國際局勢深刻演變背景下,也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

他指出,明年是中國歐盟建立正式外交關係50週年,中歐關係何去何從,處於關鍵時期。

王毅提到,中歐之間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雙方應該堅持夥伴定位,堅持對話合作,深化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

他批評有個別國家炮製所謂「中國責任論」和各種甩鍋推責言論;強調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當事方,中方有誠意,有行動,也有原則,不接受任何利用危機抹黑中國、煽動新冷戰的言行。

此外,針對國際關切中國產能過剩論,王毅表示,習近平訪法時說明,中國新能源企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因此中歐雙方在綠色和數位轉型中有著廣泛巨大合作空間。

“夫人外交是此次訪問的亮點”

5月7日,大雪和強風席捲了上比利牛斯省的圖爾馬雷山丘,中法元首夫婦在此會面。

新華社通稿把王毅這段話報道了出來:“夫人外交是此次訪問的亮點。彭麗媛教授陪同習近平主席出席20多場活動,並同往訪三國領導人夫人開展友好交流,同當地婦女、學生親切互動,鼓勵他們更多學習中文、了解中國。”

王毅還說:“彭麗媛教授還應邀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接受擔任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十周年榮譽證書。彭麗媛教授的魅力外交對增強外國民眾對華好感度、提升中國軟實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官媒其實早有過對彭麗媛外交魅力的報道,比如『人民文摘』2015年第二期就載文稱彭麗媛是“中國新名片”,稱“她和荷蘭王後的‘鬱金香外交’芬芳迷人,和丹麥女王的‘童話外交’溫馨動人,和斯里蘭卡總統夫人的‘光明外交’真摯感人”。但老將王毅出面背書,並提到“軟實力”的高度,還是比較引人注目。

他在總結習近平歐洲行時特意強調彭麗媛的“軟實力”,有分析揣測,王毅或預感到彭麗媛在黨內的地位正在不可阻擋地提升,於是提前“鳴鑼開道”?他主管外交,借習近平訪問歐洲表彰彭麗媛的魅力外交,在自己的專業框架內,也不顯得唐突。

近來關於彭麗媛可能要進入政治局的猜測也越來越多,與彭麗媛越來越多地高調露面,去地方“視察”有重大關係。最新就有星島日報報道稱,彭麗媛擬擔任中央軍委幹部考評專職委員。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習近平與馬克龍及馮德萊恩在愛麗舍宮舉行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路透社)

習近平五年後重來歐洲,有着拉歐抗美的重大謀畫,其“成果”在北京和外界看來很不一樣。

習近平10日結束歐洲行返國,此間輿論的印象,習近平並沒有撫平歐洲對中國的警覺,反而加劇了對北京的不信任。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官媒卻是一片“鶯歌燕舞”,盛讚習主席訪歐如何成功。官媒央視借三個“很不尋常”的“場景”來凸顯習近平歐洲之行的風光。

習近平6天訪問三國,央視選擇了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海拔2000多米的合影”。報道稱:“習近平此訪首站是法國,當地時間5月7日,在海拔2000多米的圖爾馬萊山口,中法元首夫婦以比利牛斯山為背景,留下一張意義特殊的合影。”並借用“外媒”之口誇讚“法方在馬克龍‘第二故鄉’上比利牛斯省安排中法元首小範圍會晤”“罕見”。央視抒情:“中法元首更深入地走進彼此國家……留下朋友之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外交佳話。”

第二個場景:“一萬五千人的歡呼”。說的是習近平到訪塞爾維亞,塞爾維亞舉行的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央視說:“習近平在同武契奇共見記者時,專門提到這一幕,‘我為那個場面所震撼,也深受感動’。”

第三個場景:“15年後的再次獻花”,央視引用習近平的話說:“令我感動的是 昨天給我獻花的姑娘就是15年前給我獻花的小姑娘”。匈牙利精心安排的這一幕,習近平稱讚“這不就是象徵著中匈友誼友好的成長。”

央視挑選了以上三個場景來表達習主席所受到的感動。至於此行究竟取得了什麼比較嚴肅的成果,就由專程陪同習近平全程訪問的中共政治局委員、外長王毅出面侃侃而談了。在新華社發出的一篇長達近六千字的長文中,王毅在習近平此行“展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積極進取,彰顯了習近平主席作為大國領袖的擔當和魅力”的總括下做了幾點解讀:

首先是法國,王毅稱“兩國元首進行了長時間、高水平戰略溝通”。稱“相信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中法關係將迎來下一個更輝煌的甲子。”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談到塞爾維亞,則稱“鐵桿友誼”繼續強化,兩國已構成命運共同體。關於匈牙利,則表示中匈關係已駛入“黃金航道”。

不過,比起央視看重“美輪美奐”場面,王毅大約知道“場面”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他說,“明年是中國歐盟建立正式外交關係50周年,中歐關係何去何從,處於關鍵時期”。其實,歐盟現在和中國面臨的問題很簡單,就是最前面提到的俄羅斯侵烏與中國產能過剩。前者關係到歐洲的生存,後者關係到歐洲的經濟。

對於前者,王毅引用習近平的話說“我們不接受任何利用危機抹黑中國、煽動‘新冷戰’的言行。”,他指責有個別國家炮製所謂“中國責任論”;對於後者,習近平在法國就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王毅除了重複外,略帶自我安慰地表示,中歐雙方在綠色和數位轉型中有着廣泛巨大合作空間。

不過,王毅總結稱,“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次成功實踐”。“習近平主席歐洲之行發出了和平、團結、合作的強音,充分體現了大國大黨領袖的全球視野、天下情懷和時代擔當,再次表明中國已經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

法新社援引專家評論習近平此行“所到之處受到皇室般的歡迎,面子上很光亮,但實質上幾乎沒有什麼突破,且歐盟對中國的不信任有增無減”,金融時報分析:習低估了大多數歐盟國家將中國視為安全威脅和經濟威脅的程度。

法國世界報周六的社評則指出:很明顯,習近平在歐洲選擇了自己的陣營,那就是具有專制傾向、着迷中國投資而又不不會批評其領導人的陣營。有專家認為,中國國家主席準備奉承歐洲的戰略自主性以擴大與美國的裂痕,強化他的 “多極世界 ”理念,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習近平的多極世界首先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

另美國之音(VOA)今天報導,習近平疫情結束後首次赴歐訪3國,但他這次訪歐所感受到的氣氛與以往已大不相同;而此行選擇到訪法國,分析認為,顯然意圖製造西方的分歧,但歐洲忌憚中俄往來密切,反阻礙中歐關係改善,以致習近平分化美歐的意圖難得逞。

《中華時報》是全球華人媒體,致力於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角度的評論分析文章和新聞報道。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與觀點,不代表《中華時報》。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