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入侵烏946天:烏重建會議柏林登場 澤倫斯基盼獲更多防空系統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三個年頭,繼續共同推出專題,以饗讀者,從各個方面探討,讓大家瞭解俄烏戰爭怎麼發展、結局如何和這個21世紀的重大事件。此次入侵導致雙方數十萬人傷亡,並帶來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這場戰爭將如何發展?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做出怎樣的應對?和平何時到來?

俄羅斯總統普京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022年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它不僅涉及烏克蘭的存亡與俄國的命運,也被視為一場民主與專制的決戰,普京親自指揮部署的這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進入第946天。

烏克蘭第12特種部隊亞速營4月5日在頓內茨克地區向俄羅斯軍隊發射榴彈砲。(路透社)

2024年6月12日最新進展: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展開忙碌的一週,本週他將與西方友邦進行各種外交會議,今天他在柏林請求各國提供更多防空系統,協助遏阻俄羅斯攻勢。烏克蘭重建會議於柏林召開,澤倫斯基在會上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作戰最有利的戰略條件在於空中優勢,是飛彈與炸彈恐怖攻勢幫助俄軍在地面前進。」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和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於2024年6月11日在柏林舉行的烏克蘭復興會議上。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2日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週二(6月11日)在德國主持的烏克蘭重建會議上發表講話,他強調,烏克蘭需要加強其空防力量,重建能源系統。

澤倫斯基表示,俄羅斯部隊從去年冬天以來一直將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作為重點攻擊目標,烏克蘭一半的能源產能被俄軍無人機和飛彈摧毀。

澤連斯基說,經過了兩年的戰爭,烏克蘭軍隊展現出堅守戰線和控制黑海通道的能力。

他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最大戰略優勢在天空,飛彈和炸彈的威懾幫助俄羅斯軍隊地面部隊的推進。」「空防就是答案」。

澤倫斯基表示,烏克蘭預期將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援助,以滿足其軍事和基礎建設的需要。

本週末,有關烏克蘭問題的和平會議將在瑞士舉行。有九十個國家和組織報名參加這次會議,共同討論解決有關烏克蘭問題的和平方案的框架,以及如何讓俄羅斯和烏克蘭參與這個和平進程。

俄羅斯將不參加這次瑞士和平會議。

七月初,北約領導人將在華盛頓舉行北約峰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週二表示,他預計北約盟國將同意讓北約在“提供安全援助、給烏克蘭提供各種培訓”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同意向烏克蘭作出長期金融支持的承諾。

斯托爾滕貝格在訪問拉脫維亞的時候向媒體表示,烏克蘭得到的軍事援助99%來自北約盟國,所以北約需要在協調相關援助,避免物資運輸過程中出現脫節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斯托爾滕貝格說,「烏克蘭需要的是可預測的、穩定的軍事支援。」

:

♦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是烏克蘭堅定的支持者。馬克龍再次向《費加羅報》記者表示,不論提前立法選舉結果如何他一定不會辭職;競選中他會步步為營,贏得議會多數的優勢。但法新社記者11日報道說,進入選舉期的法國存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今後對烏克蘭的支持有可能大打折扣。

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部隊11日進行第2階段戰術核武部署演訓,展示伊斯坎德飛彈系統。( 路透社)

俄國攜手白俄羅斯 展開第2階段戰術核武部署演訓

俄羅斯今天表示,其部隊已與白俄羅斯部隊一同開始進行第2階段的戰術核子武器部署訓練演習。莫斯科先前曾稱受到來自西方政權的威脅。

路透社報導,自從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2022年2月24日出兵數千人攻打鄰國烏克蘭後,他一再表示在極端情況下俄國可能動用核武來保衛自己。西方則將他的說法鄙為武力恫嚇。

俄羅斯近來更指稱,美國和其歐洲盟邦因提供烏克蘭價值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武器,且其中一些武器正被用來攻擊俄國領土,因此這些國家正將世界推向核武對抗的邊緣。

俄羅斯5月明確表示,之所以有蒲亭下令的戰術核武演訓,是與「某些西方官員對俄羅斯聯邦做出的挑釁言論與威脅」有關。

在5月21日展開的第1階段演訓當中,俄羅斯部隊練習如何裝備和部署伊斯坎德(Iskander)飛彈,俄國空軍也訓練如何裝備「匕首」(Kinzhal)極音速飛彈。

俄羅斯模擬戰術核武發射 分析:嚇阻西方進一步插手俄烏戰爭
俄羅斯國防部今天宣布的第2階段演訓,則是讓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部隊「針對非戰略核武的戰鬥用途」進行聯合訓練。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對於演習相關提問回覆說:「歐洲大陸目前情勢相當緊繃,這是由敵視俄羅斯的歐洲政權每天採取的新決定和行動所挑起,以及最重要的是由美方引起。因此這類訓練和維持備戰程度,對我們而言當然非常重要。」

在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的影片中,可見一套伊斯坎德飛彈系統被開進一片田野,飛彈也抬升;以及數架攜帶匕首飛彈的超音速攔截機米格-31戰鬥機(MiG-31),和數架圖波列夫(Tupolev)圖-22M3(Tu-22M3)長程超音速轟炸機。

超音速攔截機米格-31戰鬥機。

歐盟需更好地歡迎俄羅斯流亡者以削弱普京政權

批評克里姆林宮流亡人士周二敦促歐盟國家採取更多措施安置逃離普京政權的俄羅斯人,他們認為技術工的短缺將會重重打擊俄羅斯戰時的經濟。

據統計,自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來,已有多達 100 萬俄羅斯人逃離自己的國家,但有些人因工作機會稀缺以及難以獲得長期簽證和居留許可被迫返回,但也有一些人返回土耳其。

目前流亡的俄羅斯前反對派議員德米特里·古德科夫 (Dmitry Goudkov) 在巴黎表示,他與經濟學家弗拉迪斯拉夫·伊諾澤姆采夫 (Vladislav Inozemtsev) 共同創立了這項研究,該智庫基於對一批流亡人士的調查,表示 “少一名工程師,就少一枚射向烏克蘭的導彈”。共有 3,200 名俄羅斯人流亡法國、德國、波蘭和塞浦路斯。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向媒體提交的這份文件指出:“旨在破壞普京政權的戰略應包括精心策畫的+大出血+:可以讓資金從俄羅斯外流,並接納更多的技術人才。”

近 80% 的受訪者在 2014 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離開了俄羅斯。其中,44%的人在烏克蘭入侵後逃離。

根據這項研究,應該向他們提供“經濟移民”,因為自入侵烏克蘭以來逃離祖國的大多數俄羅斯人都擁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並支持西方價值觀。

伊諾澤姆采夫先生表示,“我們甚至對那些離開的人的資歷水平感到驚訝”。

他說,雖然莫斯科承認面臨威脅經濟增長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但歡迎這些合格的俄羅斯人和他們的金融資產可能比西方的多重製裁更能削弱克里姆林宮政權,而西方制裁迄今為止未能阻止克里姆林宮繼續發動戰爭努力。

研究顯示,數十萬俄羅斯人的融入可能會給增長緩慢的歐洲經濟帶來“額外的推動”,並估計未來流亡者可能有助於促進“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和解”。

這項研究認為,在歐洲右翼和不太接受移民的背景下,俄羅斯流亡者可以很容易地融入新的國家。

分析:

法國動蕩的政局給支持烏克蘭蒙上陰影

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是烏克蘭堅定的支持者。馬克龍再次向《費加羅報》記者表示,不論提前立法選舉結果如何他一定不會辭職;競選中他會步步為營,贏得議會多數的優勢。但法新社記者11日報道說,進入選舉期的法國存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今後對烏克蘭的支持有可能大打折扣。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周二對歐洲極右翼政黨的“危險”言論表示擔憂;克林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在談到歐洲和法國極右翼政黨的崛起時表示:“我們正在仔細跟蹤這一進程。”

巴黎政治學院國際問題專家貝朗特·巴迪(Bertrand Badie)11日在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要進入一個讓克林姆林宮更加滿意的時期。他還表示,最好的預期是動蕩期到7月初或中期告一段落。但不論政局如何變化,“客觀上削弱了法國的外交政策及其行動能力”。

法國外交部長塞茹內(Stéphane Séjourné)除了主持外交事務之外,還需助陣立法選舉。 法國國防部長勒科爾努(Sébastien Lecornu)還沒有對解散國會公開自己的看法。而他幾個月來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接觸都是為了讓法國武器製造商更好地靠近烏克蘭。但一個月後很有可能勒科爾努不再是國防部長,針對烏克蘭政府的一些承諾無法兌現。

歐洲內部構建的法德軸心也會受到法國政局的影響。

巴黎政治學院國際問題專家貝朗特·巴迪(Bertrand Badie)表示,德國總理朔爾茨“大大削弱了他的執政聯盟,在烏克蘭問題上已經存在很大分歧。”他還認為, “朔爾茨很難在新的歐盟保持領軍人的地位”。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阿什(Timothy Garton Ash)擔心地表示,“極右翼的投票可以讓整個歐洲迅速向右轉,並使烏克蘭陷入危險“。英國歷史學家還表示, 即使法國極右翼沒有能夠成功掌權,“大幅增加對烏克蘭的援助也將變得更加困難。我們要明確的是,自1945年以來,烏克蘭正面臨輸掉歐洲最大戰爭的嚴重危險”。

巴黎政治決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udy and Research for Political Decision)主席尼古拉斯·坦澤(Nicolas Tenzer )認為,如果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成功進入國會的話,此前商談好的軍事教官、幻影戰機、使用西方武器襲擊俄羅斯等議題都會有被擱置的危險。法國能夠發揮的主導作用就會打折扣。

尼古拉斯·坦澤(Nicolas Tenzer )還表示,長期以來,法國極右翼政黨被認為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自俄羅斯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來,該黨一直對烏克蘭表示支持。但是,對於坦澤先生來說,“極右翼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完全是虛偽的”。

他提醒說,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反對歐洲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並多次在支持烏克蘭的案文中投了棄權票。極右翼的態度對烏克蘭不利;法國極左翼也不支持不斷給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持。梅郎雄就多次表示,“威脅普京不會讓他退縮,這只會加劇我們已經參與的升級。”

烏克蘭和平高峰會在即,中國缺席會重創其國際聲譽嗎?

這個週末,全球將會有近百個國家出席在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國際和平高峰會,以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除了俄羅斯未被邀請以外,中國也已宣布不會與會。分析家認為,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盧塞恩湖畔共商如何結束當今世界上這場最大的戰爭時,中國的缺席將有損其國際聲譽和地位。

隨著高峰會日益臨近,幾天來最引人注目的重點是,哪些國家會出席或缺席這一規模罕見的國際和平會議。瑞士星期一(6月10日)透露,已向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發出了邀請,到目前為止已經到90多份確認函,其中大約一半是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亞洲的所謂的“全球南方”國家。未來幾天可能會有更多國家確定派代表與會。

烏戰兩年多來,國際社會先前也曾就衝突舉辦過多次會議,但規模從未如此之大,而且與會國家大多集中在西方國家及其盟國的範圍之內。

今年1月,在世界經濟論壇前夕,來自83個國家的國家安全顧問齊聚瑞士小鎮達沃斯,討論烏克蘭的10點和平計劃,其中有18個亞洲國家,12個非洲國家。

「舉辦這樣的高峰會本身就是成功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星期二(6月11日)說。

澤連斯基在與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共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會議並不意味著和平和戰爭的結束,但是「我們將實現和平,這是第一步。

此外,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萊巴(Dmytro Kuleba)在接受《烏克蘭新聞社》採訪時也表示,烏克蘭高興地看到最近莫斯科瀰漫著「氣急敗壞」的氣氛,俄羅斯所謂的只有歐洲和美國支持烏克蘭,而世界其他地區站在俄羅斯這邊的神話「危在旦夕」。

「重要的是,你有了一個龐大的國家群體,其中不僅包括西方國家,還有發展中國國家。」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保障民主聯盟的研究分析師艾蒂安·蘇拉(Etienne Soula)對美國之音說。

這位安全問題專家還指出,參加會議並不只是“自動支持烏克蘭或西方立場”,“但我認為非常清楚的是,選擇不參加的國家發出信號當然是接近俄羅斯的敘述。”

上個星期,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公開指責中俄羅斯聯手施壓減少和平高峰會與會人數,「不幸的是,中國今天正在努力阻止各國參加和平高峰會。」澤連斯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安全論壇上發表講話時說。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 民主研究員埃琳娜·貝克托娃(Elina Beketova)指出,中國缺席峰會表明中國的立場更傾向於支持俄羅斯而不是保持中立。她在給美國之音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這種結盟對中國來說可以獲得俄羅斯對其戰略目標的支持,“其中可能包括對台灣的控制權。”

缺席有損中國大國聲譽

在俄羅斯的重要盟友中,印度已表示將派代表與會。雖然烏戰以來印度一直與俄羅斯保持了密切的經貿往來,獲得了大筆的廉價能源,但印度不願放棄這項彰顯負責大國形象的機會。

「回應全球南方國家的聲音,」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5月在接受印度報業托拉斯(Press Trust of india,PTI)採訪時說,印度希望藉此機會「塑造全球話語權,推進以人為本的發展以及繁榮與和平世界的願景。

相較之下,常常自視為發展中國家領袖的中國則缺席,「透過助長危機的拖延,中國正在表明自己是一個不注重促進人類福祉的國家。」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教授羅伯特·奧爾通(Robert Orttung)對美國之音說。

然而在另一方面,也一些重要的全球南方國家,其中包括土耳其和南非等到目前為止都對出席本次瑞士峰會猶豫不決,而且巴西已經明確表示將不會派員出席。

馬歇爾基金會保障民主聯盟的蘇拉說,這些重要的全球南方國家不在場「實際上是烏克蘭及其盟國建立足夠大的國際聯盟的最大障礙」。

巴基斯坦外交部上個月證實,它收到了瑞士的邀請,但目前仍在決定是否參加。 「仍在討論中,」外交部發言人穆塔茲·俾路支(Mumtaz Baloch) 上週四透過WhatsApp對半島電視台說。半島電視台的報告也說,巴基斯坦可能部分受到中國抵制這次峰會的影響。

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全球歷史系教授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說,對於缺席瑞士峰會是否會影響中國國際聲譽這個問題可以有兩個答案,一個是一點都不會影響,因為“非洲、亞洲或美洲很少有人會抱怨(或註意到)中國的缺席。

這位《新絲路:新亞洲與世界秩序的重塑》(The New Silk Roads: The New Asia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一書的作者還指出,峰會也為幕後討論提供了重要機會,所以,沒有北京高級官員出席非常遺憾。

中國一度猶豫不決

自去年以來,國際社會已經至少召開了四次圍繞俄烏衝突所舉行的國際會議,分別為6月在丹麥哥本哈根、8月在沙特吉達、和10月在馬耳他的三次國際和平會議,以及今年初達沃斯國際高階安全問題高官會議。中國雖然缺席其中的三次會議,但曾出人意料地在吉達和平會議上現身。

中國不參加本次瑞士峰會的理由之一是,既是和談那麼理應俄烏雙方都到場,但俄羅斯並未受到邀請。然而,那次吉達和會也並沒有把俄羅斯包括在內。

《莫斯科時報》當時曾引述俄羅斯外交官提供的消息報道說,北京在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決定派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赴吉達與會,令俄羅斯外交官們頗為憤懣:「他們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扯淡」。

中國缺席了此後的第三輪馬耳他會議,但南非、巴西和印度等金磚集團的成員曾派代表出席了這次被俄羅斯認定為「公然的反俄羅斯事件」的國際和平磋商。

本週一,俄羅斯外交部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就中國政府決定不派代表赴瑞士參加烏克蘭問題會議向正在俄羅斯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感謝。俄外交部的聲明稱:“拉夫羅夫對中國夥伴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採取平衡和一致的立場表示感謝,根據這一立場北京決定不派代表參加計劃在瑞士舉行的’和平會議’,因為該會議沒有考慮到俄羅斯的平等參與以及對所有和平倡議和當前現實的公平性考慮。

曾經有跡象顯示,中國在考慮參加瑞士烏克蘭和談。 「我們正在密切關注瑞士將主辦的烏克蘭會議,並正在研究參與的可能性。」中國駐瑞士大使王世廷今年3月在接受《新蘇黎世報》採訪時說。

然而,時隔兩個月後,中國徹底改變了這一立場,「在普丁最近訪問北京後改變了主意。」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奧爾通說。

由於中國是少有的跟俄烏雙方都保持有良好關係的大國,而且被認為是唯一對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國家。國際社會曾經一度對中國寄予厚望,如果一旦中國能調解成功,將有可能會大幅提高其國際聲譽。

奧爾通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中國缺席瑞士峰會證明其不是一個國際和平的調解人,而「中國如果不能在烏克蘭衝突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將削弱其在西方和發展中國家眼中的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