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購藥興起 中國傳統藥店分化謀轉型

中新社北京6月20日電 面對網絡低價購藥衝擊,中國傳統藥店經營不容樂觀。多位專家受訪認為,傳統藥店不可能被網絡藥店完全替代,但要順應外部趨勢,轉型分化。

中新社旗下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關注傳統藥店生存難問題。根據國家藥監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傳統藥店數量為66.70萬家,這比商務部公佈的截至2011年底的數據增加二十多萬家。然而連鎖藥店併購擴充門店的勢頭已經削弱。

湖南省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受訪認為,藥店出現虧損的根本原因,是數量過剩。據商務部數據,2020—2022年,國內藥品零售市場銷售額分別為5119億元(人民幣,下同)、5449億元、5990億元。“總體消費水平相對固定,導致每家藥店的利潤被攤薄。”

另外,因為購買便捷、價格優惠,線上買藥如今成了不少人的首選。去年,黃修祥針對湖南省一些大型連鎖類零售藥店的暢銷藥品調研發現,整體上,線上下同款藥品的價格差區間已達到30%甚至更高。

此前國家醫保局發文稱,到3月底前,基本消除“四同藥品”(同通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藥品)省際的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但據黃修祥表示,儘管很多省級集採平台掛網價進行了四同藥品的藥價治理,價格相對比較透明,但由於供應商和醫院的部分利益輸送未完全切斷,一部分“水分”仍可能體現在掛網價中。

藥品掛網價,即藥品在全省藥械集中採購平台的公示價格,供全省公立醫療機構採購。相較而言,網絡藥店藥價,是在藥品成本價基礎上,加上了平台抽成費、騎手配送費等費用,這一價格可能更接近藥品真實價格。而一些網絡藥店為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會把藥品的價格壓低,或在購物節期間促銷。

另外,中國多省份開始推行線上刷醫保購藥,如北京市醫保局稱,正組織京東和美團兩家購藥平台開展非處方藥線上支付系統測試工作,力爭在今年7月1日接入200家以上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向參保人員提供服務。

近日,國家醫保局下發函件,將省級集採平台掛網價格、集中帶量採購中選價格、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等各渠道藥價,與網絡售藥平台“即送價”比對,發現異常高價,督促醫藥企業主動調整。這意味著傳統藥店藥價將與網絡“拉齊”。

“今年開始,會有很多虧損的藥店倒閉。這些藥店的藥品單價、毛利率都在下降,但藥店人力成本、房租沒有下降。”黃修祥表示。

“去醫保化是藥店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表示,在壓力面前,傳統藥店市場將出現分化,從原先以醫保為主來獲客的模式變為醫保藥店和非醫保藥店分流的模式。

黃修祥發現,連鎖藥店上市公司以前是“買買買”地不斷收購,現在基本不再開設新藥店,更多的關注點在整合現有藥店、業績扭虧及加盟合作上。黃修祥認為,依靠賺取藥品進銷差價模式盈利的藥店走不遠。無論是在藥物推薦服務上,還是內部管理上,藥店都要順應外部政策性的變化。

他認為,國內零售藥店最終的走向應該是類似於日本等地的藥店,即“多元的更多元、專業的更專業”。專業的藥店,即患者到醫院開處方後,藥店有藥劑師調配處方並開藥;多元的藥店,即以大健康產品為中心的藥店,可以購買藥品、保健品等多種產品。這兩類藥店應是獨立的兩種體系,互不影響。(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