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意大利那不勒斯6月21日電 題:歐洲學者將其中國學知識傳承下去至關重要
——專訪意大利知名漢學家毛裡齊奧·巴里奧
中新社記者 李洋
“中國學的世界對話·比利時論壇”近日舉行,中新社“東西問”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對從事中國學研究30多年的意大利知名漢學家、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教授毛裡齊奧·巴里奧(Maurizio Paolillo)進行了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已經從事中國學研究30多年,您怎樣看待當前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文明互鑒?
巴里奧:我時常自問,過去30多年間,中西方交流中的正面、積極的變化有哪些?作為長期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的學者,我認為中國與意大利和與西方的關係,從很多方面看是在向前發展的。其中首要的一點是,這些年來人們對於中國有了更全面的認知。我在上世紀80年代決定致力于中國學研究時,不少人都認為這個決定是瘋狂的——中國當時被視作既遙遠又陌生的國度,那個時候學中文的意大利人也非常少。而現在每年都有不少來自那不勒斯、羅馬、威尼斯等多個城市的意大利學生前往中國學習中文。
在我看來,不論是從意大利還是歐洲的角度,將我們所學的中國學知識傳承下去至關重要,不但要把這些知識傳承給下一代,更關鍵的是讓意大利和歐洲的更多普通人對中國學有所瞭解。這是中國學學者的責任,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做得更多。
當前西方的中國學研究面臨政治因素影響。在歐洲,學者的研究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並不平衡,一些對華政治決策的制定並沒有事先徵求學者的建議,也就是說中國研究者並沒有與政策制定者建立溝通和聯系,這是個問題。另外,報紙和社交媒體上關於中國的內容有太多祗停留于表面,這也需要有所改觀。
中新社記者:我注意到您在中國學的很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例如中國繪畫、中國園林等。在進行如此長時間的中國學研究之後,中國學的哪個領域是您最感興趣的?
巴里奧:在中國學研究中,有一類學者畢生祗在一個領域鑽研,時間跨度可能長達40年至50年之久;另一類學者在中國學的研究領域中有所變化,比如我。我之前也是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的學生,研究的課題是中國傳統的“風水”,我那時對“風水”很感興趣。之後我開始研究中國園林藝術,接下來我又去研究中國傳統繪畫。最後我明白中國“風水”、園林藝術、繪畫藝術的本源都是和道家思想有關,這些研究領域之間也是密切關聯的。我現在研究的主要領域仍是道家思想,也曾出版過相關書籍。
我現在還研究東西方文明交往史。今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我剛剛出版一本對馬可·波羅時代意大利傳教士在中國活動研究的書籍。
中新社記者:既然您提到馬可·波羅,您也就此出版了學術專著,您可否談一談那個時候東西方交往的特點?
巴里奧:13世紀到14世紀,西方已經與中國的元朝建立了聯系,那個時候的羅馬天主教皇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嘗試與元朝合作打擊土耳其人,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已經開始崛起,逐漸有控制地中海之勢。
13世紀末,意大利傳教士若望·孟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受教廷指派來到中國,成為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主教。他在中國30多年,在元大都(今北京)病逝。這被認為是早期東西方交往的重要篇章。與此同時,來自元朝的拉班·掃馬(Rabban Sauma)從元大都來到意大利,並曾晉見教皇,他也成為有據可查的首位到達西歐的中國人。
拉班·掃馬與若望·孟高維諾、馬可·波羅差不多都是同時代的人物,可見當時的東西方交往已經達成了雙邊互動,我也對這些為促進東西方交往作出貢獻的人物深表欽佩。那個時候的東西方交往非常重要,絕不能被忽視。
中新社記者:若望·孟高維諾之後,又有很多意大利傳教士來到中國,這其中很有影響的人物,便是曾創辦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前身“中國學院”的馬國賢(Matteo Ripa)。您如何評價馬國賢和“中國學院”?
巴里奧:馬國賢來中國已經是清朝康熙時期。在他之前已有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為雙方的關係打下了更牢固的基礎。在馬國賢的時代,中國與歐洲的關係進入了新階段。
馬國賢作為中西交往的傳承者,在康熙皇帝去世後從中國返回意大利那不勒斯,著手建立了“中國學院”。當時馬國賢本人在歐洲已經有較高知名度,他一同帶回4名中國年輕人,希望培養他們做牧師,幫助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同時,他也將中文學習引入意大利,這無疑對中西方交往起到促進作用。那不勒斯也由此成為歐洲中國學研究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統一後,“中國學院”更名為“皇家亞洲學院”,1888年改為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成為近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作為歷史的傳承,繼續為東西方交往發揮重要作用。這裡也是探索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好場所之一。就中國來說,人們大都看到的是中國現代化的成功,而在這裡,人們能够發掘中國成功的根源所在。如果無法看到和瞭解這一根源,正確看待中國便無從談起。
中新社記者:您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也在一線從事中文教學工作。在您看來,您向您的學生傳遞怎樣的中西方交流信息?
巴里奧:我現在主要教授中國古典文化課程,也教授現代漢語。我對學生們說,研究中國,不要“祗見樹木,不見森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也很複雜,但不要被嚇住。當然也絕不可能僅通過中國古典文化或現代漢語等一兩門課程,就能瞭解中國所有的事物。
我已58歲,還有很多關於中國的知識要研究。如果學生對現代漢語感興趣,大學裡有很好的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而最重要的是要打好學習的基礎,才能研究其他。
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現在有各種學生交換項目,意大利學生可以通過相關項目更方便地到中國學習,中國學生也可以到意大利來學習。同時,意大利外交部有支持學生到中國學習的獎學金項目,據我所知已經存在很久了,我本人也是該獎學金的獲得者。(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