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界:經濟轉型需擁抱新市場、把握創科機遇

中新社香港6月26日電 (記者 魏華都)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香港經濟形勢持續向好。多名工商界人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香港處於經濟轉型期,應勇於擁抱新興市場、把握創科機遇,爭取獲得更大經濟效益。

圖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廈。(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近年,香港經濟形勢受國際政經局勢影響而發生改變。在新的歷史發展期,香港各界全力拼經濟、謀發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開拓新興市場,同時著手發展創新產業,趨向產業多元化。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期,不同行業都要認知、求變,提昇質量,相信經濟轉型會帶來新機遇。

“現在是時候重新出發。”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陳少山告訴記者,在進出口行業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等新興市場正越來越重要,這是業界需要留意的。特區政府正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這些市場締造新的協議,為香港企業爭取權益、落實優惠,是新經濟形勢帶來的機遇。

多年來,香港的重點產業集中在地產和金融等行業。陳少山認為,未來香港的產業結構將更加多元化,涵蓋創新科技、金融創新和文化產業等。

“我們要認清形勢,發揮我們的優勢。我們是‘超級聯系人’,可以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重要角色。”陳少山建議,中國內地電動車企業可來香港北部都會區設廠,專做右舵電動車,出口到其他國家,讓香港在國家電動車產業中受惠。

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之一。2022年12月,特區政府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推動科技產業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實現產業增值。一段時間以來,特區政府和業界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培養人才,讓創科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簡稱“生產力局”)總裁畢堅文回復記者查詢時稱,過去數年,該局協助業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成功推動超過1300個重點智能化項目,涵蓋先進材料、生命健康、食品等,同時正推動多條智能生產線在香港落地,提昇“香港製造”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優勢。

畢堅文表示,生產力局正在推行大灣區“9+3+1計劃”,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新質生產力及新型工業化服務基地,加強中小企業支援,協助香港成為內地企業高質量“走出去”的“超級增值人”。

畢堅文認為,推動新型工業化有助於傳統產業昇級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促進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

香港萬希泉鐘錶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沈慧林認為,香港國安法和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實施,給予香港工商界更清晰的指引和保障,讓業界可以盡情去做生意、招商引資。

沈慧林提到,推動發展創科產業和新型工業化,不僅讓業界經營更有效率,一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也會令市民生活更便利。(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