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夏賓)近期,有網絡文章稱,中國央行應大幅降息,卻猶豫不決,導致實際利率居高不下,建議“央行大幅下調名義利率至少70BP(基點)”。金融從業者、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周瓊對此表示,主動大幅降低政策利率可能並非目前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之道。
從建議降息的理由看,包括刺激投資和消費、減輕債務人利息負擔、刺激股市等,但周瓊指出,要實現上述目的,降息的積極效果並不大,且要看到其產生的負作用。
周瓊表示,從投資領域看,中國房地產市場還處於調整之中,當前房地產總量過剩,需要刺激消費、消化庫存、保證已預售的在建房產交樓。基礎設施投資能快速拉動GDP,但隨之而來的是債務,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承擔了大部分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職責,也形成了巨大債務。地方債務風險壓力仍大,有待化解。
“供給不足的領域當然有,從醫療健康,到安全的食品。但這些都不是降利率能解決的。”周瓊說。
從消費領域看,周瓊指出,目前中國居民加杠桿的空間有限。雖然中國的居民儲蓄率高,但中國的社會保障程度還低於發達國家,居民需要更多預防性儲蓄。
她也直言:“當然,如果經濟未能向好,央行會視經濟和金融市場情況繼續調低利率,但在目前較低的名義利率水平下,下行空間也比較有限。如果經濟有好轉信號,利率也可能反彈。”(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