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5日電 中國院士制度新一輪改革,近日以官方文件形式確立下來。多位專家接受中新社旗下《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指出,這次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是要回歸學術性,把更多真正對國家有學術貢獻的人才選上來。
近日,兩院院士大會分別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進一步明確了去年開啟的院士增選與退出機制相關改革措施。
《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稱,新一輪改革中,在“入口”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引入外部同行專家對候選人進行評審;在“出口”端,章程進一步明確,當院士有違反科學道德、品行不端等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的行為,且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的,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改革的目的在於提高推薦的含金量和公正性,減少可能存在的“圈子文化”和互相投票的現象。通過限制推薦名額,每位院士選擇推薦對象時將更加注重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和專業水平。
也有觀點認為,引入外部同行專家後,評選的具體流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去年5月13日新一屆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比往年延後了四個月。一個重大變化是:過去,院士增選名額祗分配到學部,2023年,名額直接落到了具體學科方向上。
多位受訪院士指出,這項改革旨在更好地支持國家急需的新興交叉學科發展。
“以往院士也會意識到需要平衡各學科的發展,但這一次在制度上更加明確了,尤其對一些急需發展但院士又相對較少的新興學科,有更大的推動作用。”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說。
在公眾最關注的院士退出機制方面,2014年的改革新增“勸退制度”,並且明確當院士個人行為嚴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嚴重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勸其放棄院士稱號。
本輪改革在“勸退制度”基礎上,兩院首次在院士增選中新增“防止說情打招呼”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嚴厲的懲罰機制。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穆榮平看來,院士制度改革中,退出機制的完善是一個重要方面。新規將院士增選中“說情打招呼”的情況和撤銷稱號聯繫在一起,有利於提高院士增選程序上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不過,仍有一些細節需要進一步明確。(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