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小眾項目”為何能登上奧運舞台?
——專訪知名綜合體育解說員蕭深
作者 裴心語
當地時間7月26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開幕。巴黎奧運會不僅將整座城市納為奧運場地,也將霹靂舞、滑板、攀岩、衝浪增設為奧運項目,體現出奧林匹克運動年輕化的潮流。
“小眾項目”何以入奧?怎樣透過奧運會看待體育?體育如何成為“全球化語言”?日前,中新社“東西問”專訪知名綜合體育解說員蕭深,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巴黎奧運會增設了霹靂舞、滑板、攀岩和衝浪四個大項,這些看似小眾的項目為何能登上奧運舞台?
蕭深:首先要明確一點,所謂“小眾運動”概念並不完全準確。一些運動項目在中國可能是小眾的,但在別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是大眾的。比如,橄欖球在美國是第一大運動,棒球在日本是第一大運動,在中國卻相對“小眾”。而乒乓球、羽毛球在中國很發達,但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比較“小眾”。因此,對項目“大與小”的劃分不必過於機械,這祗是相對的概念。
體育包羅萬象,項目種類繁多。我們應當打破大眾、小眾,主流、非主流,奧運、非奧運的傳統劃分方式,多從項目的本質去看待。關注一個體育項目有沒有足够大的社會影響力,有沒有比較扎實的群眾基礎,與文化經濟、日常生活有沒有密切聯繫,這樣才會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
奧運會增設新項目,主要基於賽事方和項目方的共同需求。一是奧運正在努力擁抱年輕化、現代化的潮流,新項目的加入能够為奧運注入新活力,展現奧運多元包容的形象。類似於霹靂舞、滑板、攀岩這樣的項目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彰顯體育在不同人群中的強大作用。
二是上述這些項目也需要通過奧運會來展示自身形象並提昇影響力。它們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代表了某一群體的社會訴求。這種作用是相互的,也符合體育運動的基本規律。
中新社記者:關於霹靂舞是否算作體育項目仍存在爭議,對此您怎麼看?
蕭深:這些項目嚴格意義上是否屬於體育,可能並非問題重點。這種有關“是不是”的爭論,其實無助於人們加深理解,反而會擴大分歧。
體育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打破邊界的包容文化,看待體育問題應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如何通過體育促進不同群體的交流,是一個世界性命題,尤其是結合當下的國際形勢。對於新項目入奧,我更願意站在這樣的角度去理解。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國家對於體育、奧運的理解有何異同?
蕭深: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特點各異,不同國家的體育發展一定會呈現不同面貌。對此,不必非要分出高低上下、好壞對錯。關鍵是如何理解體育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把這種作用發揮到最大。
歐美的一些“體育發達國家”最值得借鑒的要素是什麼?關鍵在於扎根社區,回饋社會。這是一種長期價值,也是“產業化商業化”立足的基礎,更是體育從本質上不同於娛樂之處。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發現,我們過去對體育的一些理解有些局限。比如,競技維度以金牌獎牌為中心,教育維度以標準考試為中心,推廣維度以高強度參與為中心。
圍繞前兩點,社會輿論已開始校正相關觀念,但最後一點仍可能存有爭議。參與是推廣的核心,但問題在於應降低而非抬高參與的門檻。不是都去跑馬拉松或騎公路車才叫參與,人們到現場看一看、平時玩一玩,其實就是一種參與。不能一邊強調“推廣”,一邊又在推廣中帶著競技維度的成績思維。
誰都不能否認比賽結果的重要性,但勿要把整個體育領域都看成一時一地的得失。特別是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教育,都是國家長期的社會化系統工程。
中新社記者:怎樣理解體育是“全球化語言”?
蕭深:人們常說“體育無國界”,不同的體育項目存在文化共性。哪怕是美式橄欖球這種美國文化背景很深的項目,它強調的團隊精神、拼搏精神、對抗屬性,也符合其他國家的社會需要。同理,中國的傳統項目在海外亦有多元價值,這也是我們在今後推廣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體育有極高的文化屬性,在世界各地都與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它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而在當今出現逆全球化風潮的國際背景下,體育更具有打破壁壘、促進交流的特殊作用。奧運會不僅是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體育賽事,更是覆蓋面最廣的文化交流活動。如何用好這個平台,發揮體育的巨大作用,對國際奧委會乃至各個國家來說都是重要命題。
中新社記者:如何推動全民體育,從而發揮體育更大的價值?
蕭深:這需要準確理解體育,看到體育蘊藏於比賽之中又遠超成績之外的社會價值。體育不僅能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也在文化層面具有很強的邊際效益。
讓體育回歸社區和校園,發揮其公益和教育屬性,是體育全民化的第一步。夯實群眾基礎之後,才能進一步拓寬產業基礎。體育與經濟的關係,絕非要等到“經濟發達”之後才能發展體育,而是體育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力之一。
至於體育在文化甚至外交層面的軟實力作用,過去數十年早有明證。直接路線之於大戰略維度固然不可缺少,但間接路線有時更事半功倍。(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