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政治秀與文化復興的交匯

法國巴黎聖母院今天重新開放,法國總統馬克龍邀請世界多個國家領袖前來慶祝。

2019年巴黎聖母院的火災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象徵著哥特式建築的瑰寶在歷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時隔數年,這座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於今天(8日)重新開放,典禮吸引了約1500位嘉賓,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英國王儲等國際政壇重量級人物。此次重開典禮在慶祝的同時,也引發了對其背後政治角力與文化意義的深刻反思。

去年冬天,我曾親臨巴黎聖母院,但只能在外圈徘徊。望著那座巍峨的古老建築,我深感一種無形的吸引力與神秘感。今年在7月的澳運會開幕式時,我更是感到她遙不可及,但她在我心中依舊是一位披著神秘面紗的少女,永遠散發著獨特的生機與活力。這種印象讓我對她的重生倍感期待與嚮往。

本文作者曾曉輝去年冬天在巴黎聖母院前

在典禮中,巴黎大主教烏爾裏希用權杖敲響大門,象徵性地打開聖母院的門,寓意著重生與希望的開始。大教堂的外牆投射出多種語言的感謝詞,以表達對參與修復者的謝意,同時在場的嘉賓也為曾在火災中奮力救火的消防員們起立鼓掌。這一切不僅標誌著建築的恢復,更是對那些為城市安全和文化遺產奉獻辛勞者的深切敬意。

然而,馬克龍在發言中提到的“重建精神”和“希望的音樂”似乎隱含著更多的政治意圖。在這一全球矚目的盛會中,馬克龍的演講成為了他提升支持率的舞臺,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宗教慶典。重開的巴黎聖母院,儘管是宗教和文化的象徵,卻在某種程度上淪為政客們的角力場。這不禁讓人質疑,宗教場所是否應當被捲入政治的漩渦?

雖然教宗方濟各未能出席典禮,但他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稱這一天為“歡樂、慶祝和讚美的日子”,希望巴黎聖母院的重生能夠預示著法國教會的復興。然而,這種祝福的背後是否也折射出對政治干預的無奈?在各國政要高談闊論之際,原本旨在尊重政教分離原則的活動卻被意外改變,進一步揭示了當今社會中政治與宗教之間複雜的關係。

回望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小說中對宗教虛偽與人道主義思想的深刻揭示如今依然引人深思。主人公克洛德的狡詐與卡西莫多的無私犧牲,恰恰體現了社會底層人物的情感與道德,而這些價值觀的探討在當今的政治語境中依然適用。巴黎聖母院猶如當代價值觀的縮影,不僅僅是建築的重生,還是文化與思想的復興。

法國總統馬克宏、美國後任總統川普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出席巴黎聖母院的重開活動

綜上所述,巴黎聖母院的重開活動不僅是對歷史與文化的致敬,更是當今社會政治爭論的微妙回應。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巴黎聖母院能成為一個真正象徵人類共同智慧與和諧的地方,而非單純的政治舞臺。讓我們共同期待,它的重生能夠喚起更深層次的價值反思,引領人們回歸到人性與文化的本源。

2024.12.8夜於珠海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中華時報社長、中華新聞通訊社社長、 香港美術學院院長、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 教授)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