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春1月19日電 題:南宋女畫家妙筆生“花”成就“雙壽之作”
中新社記者 郭佳
七百多年前,宋理宗的皇后謝道清生日時收到一份“花之祝福”,歷經王朝更迭流傳至今。
這份生日禮物便是吉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百花圖》卷。2024年,該畫重新展出,先後亮相中國美術館和中央電視台,其明麗的色彩、精美的畫工和豐富的寓意讓人印象深刻。
《百花圖》卷是一幅橫長3米多的絹本繪畫,繪製有壽春花、長春花、望仙花、荷花、蘭花、黃蜀葵等11種花卉,以及祥雲、山水、靈芝等6段祥瑞景物,畫中還配有21首詩。
吉林省博物院陳列設計部副主任張磊介紹,“百花”並不是真的繪有一百種花,這裡泛指許多種花。宋人崇尚風雅,喜歡給花草賦予各種雅號,比如,壽春花就是桔梗花,望仙花就是虞美人。
該畫相鄰花卉呈“八”字構圖,簡約而隽永。張磊介紹,該畫以折枝法繪製,即祗繪出部分花枝,不求詳盡展現全貌,但宋人也講究“格物致知”,因而大家能直觀地看到,畫者對花和葉的形態把握得非常準確。
作詩賀壽是古人祝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至宋朝更為盛行,宋詞中僅壽詞就有2000多首。
作為皇帝賜予皇后的壽禮,該畫也不例外。每段繪畫旁邊都用精美小楷題寫了詩文,如“玉容不老春長在,歲歲花前醉壽卮”“顔色四時長不老,蓬萊風景屬仙家”等。“看來‘永遠十八歲’的祝福是自古就有的。”張磊說。
該畫“選品”不落窠臼,常見的海棠花、水仙花、牡丹花等都未入畫,反而是一些較為冷僻的花卉,如壽春花、望仙花、闍提花、胡蜀葵等,受到畫者的青睞,表現出其獨樹一幟的個性。
張磊介紹,南宋有濃厚的博物學氛圍,中國第一部植物學辭典《全芳備祖》正是這個時期編撰的,而該畫中的壽春花、望仙花、闍提花在博物學類書中僅見于《全芳備祖》。
張磊認為,正是該畫的種種巧思才使其被歷代藏家所青睞。到了明代,該畫又被三城王朱芝垝贈送給了唐成王朱彌鍗的王妃賀壽,因此該畫也被譽為“雙壽之作”。
《百花圖》卷格外受到推崇,還因它是中國現存文獻記載最早的一件女畫家作品,畫卷題跋中“楊婕妤畫也”似乎明示了作者,但楊婕妤究竟何許人也,學界尚有爭議。
據收藏家張伯駒考證,楊婕妤便是楊妹子,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寧宗的皇后。
張磊介紹,楊皇后出身寒微,無兄弟姐妹,背後沒有靠山,因此認大臣楊次山為兄。“我們在《百花圖》卷中看到的‘山’字,其實是少一筆的,這正是楊皇后為了避兄之諱的緣故。”張磊說。
張磊認為,楊妹子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性藝術家。《百花圖》卷雖然未達到北宋工筆畫登峰造極的程度,但藝術造詣也很高,因此才能被乾隆皇帝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並列為精品,加蓋“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鑒賞”三枚印章。
張伯駒曾說:“余所藏晉唐宋元名跡盡歸公家,此卷欲自娛,以娛老景。”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長錢進表示,先生雖如此說,但在吉林省博物院(原吉林省博物館)主持工作期間,他想要編印藏畫集而內無宋畫時,便慷慨割愛,將其讓與博物館。
由此,《百花圖》卷不再深隱宮廷內府,不再隸屬任何藏家,這卷穿越時間長河的遺世之作,終於走進大眾視野。“正是張伯駒先生的慷慨無私,今人才能一睹《百花圖》卷的容顔。”錢進如是說。(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