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2月7日綜合報導)中小企業國際聯盟日前在立法會與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經民聯主席及立法會議員盧偉國、林健鋒、陸瀚民等人舉行了深入討論,聚焦香港千億財赤問題。出席的中小企業代表包括創會會長朱革寧、會長蘇國榮、主席彭華雄,以及中外文化藝術發展委員會主席蔡騰、文化創意產業委員會主席雷立基等,會議氣氛十分活躍。
此次會談表明,香港當前的財政赤字問題已經引起多方關注,尤其是在中小企業國際聯盟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領域。蔡腾主席在交流會上分享了他的願景,提到他早前與香港校董協會申請了800萬元,旨在向全港中小學推廣中草藥知識。以下將從多個角度分析此次會議的意義及潛在影響:
1. 財政赤字的深層矛盾
香港2023/24財年赤字預計將達到千億港元,創歷史新高,主要原因是地產業低迷(占財政收入23%)、賣地收入暴跌(同比減少66%)以及逆周期經濟刺激政策。中小企業代表對此表示擔憂,並呼籲政府在短期紓困與長期稅基拓展之間尋求平衡。數據顯示,香港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8%,但面臨融資成本上升(HIBOR達5.75%)和跨境業務收縮的雙重壓力。
2. 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突圍
中外文化藝術發展委員會與文創委員會的參與暗示了討論涉及“文化經濟化”的路徑。參考韓國內容產業振興院的模式,香港有望探索設立專項基金(如首爾年均投入3.7億美元),將影視、設計等優勢領域轉化為新的增長點。儘管2023年西九文化區訪客恢復至疫前85%,但商業轉化率僅為32%,表明文化基建需配套產業政策。會議或將提議擴大“創意智優計劃”至跨境IP開發。
3. 政商協作機制創新
作為工商界代言人的經民聯,可能在減稅(如建議利得稅兩級制)和開拓東盟市場(香港與東盟的貿易額年均增長8.4%)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小企業聯盟提出“政策定制化”的訴求,可能推動建立中小企業發展署,參考新加坡EnterpriseSG模式,提供全週期服務。
4. 財政改革的博弈焦點
在開源方面,虛擬資產交易稅(2023年交易額同比增210%)和高端人才稅優政策有望細化;在節流方面,基建項目的“成本效益比”評估體系可能得到強化,北都區開發或將引入更多PPP模式。
此次會議的特殊之處在於將文化創意納入財赤討論框架,顯示香港正嘗試突破傳統的“金融-地產”雙核模式。後續需觀察《財政預算案》是否採納“文化資本證券化”等創新手段,以及中小企業專項信貸擔保計劃是否能夠突破現有90%保額上限,並建議恢復政府百分百貸款擔保。政商對話的活躍度能否轉化為政策突破,將考驗香港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制度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