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八百年魚燈“遊”古村 舞燈人助力“躍龍門”

中新社黃山2月9日電 題:八百年魚燈“遊”古村  舞燈人助力“躍龍門”

中新社記者 張俊

夜幕降臨,鑼鼓聲起。六條魚燈穿梭於青石板巷,燭光搖曳中,紅鯉擺尾躍龍門。元宵節前夕,安徽歙縣瞻淇村再現“一夜魚龍舞”。

 

一盞魚燈,映照傳統文化根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所描繪的元宵盛景,恰是瞻淇魚燈的起源寫照。

據瞻淇魚燈隊隊長鄭冬蛟介紹,宋代瞻淇人帶家鄉技藝魚燈入京城表演,傳承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瞻淇村因此成為徽州魚燈文化的發源地。

2月7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瞻淇村魚燈隊在村中表演。 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瞻淇魚燈分紅、青兩色。農曆正月初二至十五嬉紅魚,寓意紅火吉祥;農曆正月十六後換青魚,象徵春回大地、五榖豐登。魚燈骨架以毛竹製成,糊上宣紙並繪以荷花、如意等圖案,魚頭、身、尾三節內置九支蠟燭,取“天長地久”之意。

瞻淇魚燈表演動作蘊含深意。“鯉魚擺尾”寓意團圓,“魚躍龍門”祝福前程似錦。每逢農曆正月十五,魚燈隊會入戶為壽星、新婚夫婦送紅燭、道吉祥,將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入舞步。

 

一場堅守,非遺傳承“逆流而上”

鄭冬蛟與魚燈的緣分始於童年。“鑼鼓響,腳板癢”,曾經的他也追著魚燈跑遍村巷。成年後,在外地工作,魚燈成了春節返鄉時才能見到的“年味”。

瞻淇魚燈是黃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鄭冬蛟回憶,多年前魚燈一度瀕臨沒落,“村裡祗剩十幾位老師傅,年輕人外出務工,自娛自樂的表演難登大雅之堂”。2021年,在村裡的邀請下,鄭冬蛟辭職回鄉組建魚燈隊。

2月7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瞻淇村一處祠堂裡,瞻淇村魚燈隊隊長鄭冬蛟為遊客講解瞻淇魚燈民俗文化。 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為統一動作,鄭冬蛟帶著老師傅反復排練,將“魚躍龍門”“鯉魚擺尾”等招式規範化,並藉助短視頻與直播打開局面。

“直播是年輕人的‘主場’,但我們敢闖。”鄭冬蛟坦言,從“鄉村主播培訓”到自辦“村晚”,鄭冬蛟和魚燈隊摸著石頭過河。今年春節期間,瞻淇村魚燈巡遊表演每天都吸引數萬名遊客。“過去追著魚燈跑的孩子,現在成了舞燈人。”鄭冬蛟欣慰道。

 

一村蝶變,文旅融合“如魚得水”

魚燈的“游動”,攪活了古村經濟。今年春節前,鄭冬蛟還帶領村裡人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村晚”。魚燈舞者中,70歲老師傅與“00後”青年同台,火熜走秀、徽劇表演等輪番登場。“直播間彈幕刷得看不清,我才意識到,魚燈真的‘遊’出去了。”鄭冬蛟感慨道。

2月7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瞻淇村舉行魚燈巡遊活動。(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大年初三冷雨淅瀝,鄭冬蛟咬牙堅持冒雨表演。他說:“不能讓遊客白跑一趟。”村民自發騰出院子供遊客歇腳,端上熱騰騰的毛豆腐和徽州餜。

目前,瞻淇村正在開發魚燈文創產品,籌建研學基地,村中新增30餘家民宿和手工作坊。鄭冬蛟笑言:“老祖宗的東西,總算在我們手裡‘活’過來了。”(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