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劉蘭芳:中國傳統曲藝如何傳承與創新?

中新社青島2月10日電 題:中國傳統曲藝如何傳承與創新?

——專訪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蘭芳

作者 胡耀傑 王宇軒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評書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蘭芳,自幼與曲藝結下深厚情緣。她有著60餘載的藝術生涯,成就豐碩。近日,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劉蘭芳就評書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現狀、傳統曲藝海外傳播等主題,進行了獨到闡述。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統曲藝特別是評書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現狀如何?

劉蘭芳:近些年來,評書的傳承形勢較以往有很大程度改善。隨著越來越多的曲藝學校設立,以及著名演員馮鞏等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曲藝傳承人開始成長,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曲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各項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國家層級的財政補貼以及大力宣傳之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支持自己的孩子從事評書等曲藝事業。隨著新鮮血液的不斷輸入,評書藝術也開始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我在鞍山曲藝團學習時,“二人轉”兩年就可以畢業,評書則需要五年才能畢業,淘汰率也非常高。我們一般把說書分為兩種類型——單段和長篇。單段較簡單,但想要培養一個長篇說書人卻是非常困難的。培養一個長篇說書人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過去,評書講究“三年學徒,一年效力”,這需要學徒花費大量時間跟在師父身邊,一邊為師父工作;一邊學習,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熏陶出一身本事。

中新社記者:當下,網文產業興起,您如何看待評書藝術與這一新興文化現象的融合?

劉蘭芳:我錄過由網文《新斗羅大陸》改編的評書。網文作品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但採用的手法實際上就是古代說書的手法。就個人來說,我每天抽出大量時間閱讀網文,就是為了把握住這種流行趨勢,以便在新形勢下推動評書技藝的傳承。

在我看來,我們需要高雅的藝術,也需要通俗易懂的藝術,但這些都需以宣傳正能量為前提。中國講究氣節,希望網文作者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傳播更多正能量。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藝術走出國門,在海外廣受歡迎。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認為傳統曲藝在傳播過程中,如何通過創新來保持其魅力並吸引海外觀眾?

劉蘭芳:為什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在新時代煥發青春活力?因為這些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也在不斷創新。以評書為例,其形式已經有約千年歷史,但它的內容不斷經歷著調整與更新,這也是評書傳承至今依然受到人們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僅僅是評書,高蹺、秧歌等其他傳統藝術,在日本、新加坡等地都有著廣泛的受眾,優秀文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相通的,即使語言不同,風俗存異,但傳統曲藝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異國的觀眾在它面前駐足流連。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國傳統曲藝的傳承仍然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年輕人對傳統曲藝的欣賞時間有限,以及茶館等傳統活動場所衰落等。對此您怎麼看?

劉蘭芳:現在中國國內傳統曲藝的傳承形勢雖有所改善,但仍非常嚴峻。在快節奏時代,年輕人抽不出時間來欣賞評書等傳統曲藝表演,而由於茶館等活動場所逐漸衰落,相對“有閑”的中老年人在白天觀看表演的欲望,也沒有過去那麼強烈,這就造成了傳統曲藝表演無人欣賞的局面。

但隨著國家層面的不斷努力,這一情況也在逐漸改善。中國為曲藝傳承做了大量工作,現在各地也陸續建起茶館等場所,比如北京大栅欄的相聲園子。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希望通過我們這些人的努力以及國家層面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的人能够喜歡上評書和其他曲藝種類,把老祖宗的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出去,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中璀璨輝煌的部分。(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