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经历了一场紧张刺激、跌宕起伏的挑战——参与全球华人媒体元宵节联欢会的筹备。
正月十六凌晨两点,我终于收到了这场联欢会的完整视频。那一刻,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激动与自豪,迫不及待地点开观看。这场联欢会,堪称春节期间全球华人媒体界的一场盛事,由35家各国华人媒体积极响应,更有众多媒体予以关注,传播渠道覆盖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各大网络平台,让全球华人都能欣赏到这场极具中国元宵节特色的文艺演出。
回想参与其中的点点滴滴,我感慨万千。最初,我参与进来时,想着这事儿应该不难。毕竟连续几年,我都在做类似的工作,不过是从朋友处收集一些演出视频,整理筛选后提供给国外媒体方,他们编辑添加片头片尾,就能在网络上播出。这几年,我推荐的二十几个节目,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影响。当时我还天真地以为,这次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低估了组织方的能量,尤其是新西兰报。他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组织协调能力,从一开始仅有寥寥几家媒体参与,到最后发展为五大洲主要国家的35家媒体齐聚,播出形式也从网络拓展到电视。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同时,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国外媒体和国内各艺术团提供的视频,几乎都达不到电视播出的标准,像素低、画面不清晰,这在国际电视台播出是绝不允许的,并非节目内容不好,而是会影响电视台的声誉。
于是,一场艰难的“视频攻坚战”就此打响。视频需要反复重新录制,从微信转发到网盘转发,一次又一次。根据节目时长裁剪的视频,几乎都不符合要求。可春节期间重新录制,谈何容易?不录吧,节目又确实精彩,放弃电视转播实在可惜。关键时刻,新西兰报的李社长展现出了超强的毅力与才华。她找来多个专业制片,对那些必须使用但像素不清晰的视频,进行一帧一帧的裁抠图和强化处理。抠好图后,精心制作舞台花边进行调整,再与主场合成,合成后又反复进行总体编辑,只为达到最佳效果。这一过程,不知重复了多少遍。连续五六天,他们几乎不眠不休,打个盹儿就继续投入工作。一旦实在无法达到转播要求,就要求我们再想办法提供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朋友们虽然对如此繁琐的流程有些不理解,但都给予了超强的配合。尤其是我挑选的四位主持人,其中余丹是业内名角,她不仅协助我组织前面的主持排练工作,还找来专业摄影师进行录制。其他几位主持人同样表现出色,献计献策,让我们的主持词生动、创新又有新意,得到了媒体的一致认可。
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本应提前两天完成视频,以便大家审查修改。但为了达到电视台播出的标准,视频不断调整、修改、编辑,交付时间一推再推,一直拖到了凌晨。由于我和国外媒体存在时差,在这期间,我们常常忽略这个问题,他们半夜与我联系,我也时常半夜把他们叫醒,互相折腾,相互通话的微信记录都有好几个G。
困难接踵而至,大家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满怀信心、热情支持,逐渐变得焦虑,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这事儿还能不能做成,想要放弃。毕竟实在太累了,还自费投入,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我急了,就跟大家说:“当年毛主席十八岁在湘江,指着苍天说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可他的第一步,却是拉着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当起了‘山大王’。但他不是土匪,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追求,所以从井冈山开始,一步一步克服无数困难,从不丧失信心,最后走上了天安门。我们这点事儿,和伟大事业比起来算不了什么,可我们是在为传承祖国文化、为全球华人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做积极有益的事。有困难不怕,想办法克服就成功了!”
她们不做声了,但我知道,那是把话憋在肚子里了。
熬着,熬着,走一步算一步,跟长征一样,走完了才会知道那是两万五千里。最终,我们成功了!看完发来的视频,画面清晰、编制精炼又精彩,我的心终于踏实了。这是华人媒体最大规模的一次,只要完成得足够出色,这就会成为首次。
在这个舞台上,不管我就能否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让朋友们一起在这个舞台上开心快乐,也能让全球华人通过这个舞台收获欢乐。这16天的焦急与付出,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