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方堃:《康定情歌》為何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十首民歌之一?

中新社康定2月21日電 題:《康定情歌》為何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十首民歌之一?

——專訪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方堃

作者 王利文 趙朗

川西康定,是茶馬古道的咽喉要衝,因一首《康定情歌》蜚聲世界——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十首民歌之一。

這首源自中國西南邊陲的民歌小調,如何突破地域與文化邊界,成為全人類的“情感公約數”?康定情歌文化中心改造負責人、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方堃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這首情歌的文化基因與全球傳播密碼。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康定情歌》誕生於多民族交融的康定,其音樂文本中蘊含著哪些文明互鑒的基因?從“康定溜溜調”到《康定情歌》的演變,體現了怎樣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方堃:要理解《康定情歌》,必先讀懂康定。這座海拔2500多米的城市,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關鍵驛站。這裡以藏族為主,同時聚居著漢、回、羌、彝等多個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地理的“交匯”催生了文化的交融,藏族山歌的悠長唱腔與漢族五聲調式在此碰撞,形成獨特的“溜溜”韵律。

2024年12月24日,四川康定,遊客在“中國康定國際情歌城”標誌前合影。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溜溜調”是康定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山歌,因歌詞襯詞用“溜溜”二字而得名,記錄著馬幫時代的文化記憶。它旋律簡單、朗朗上口,易於傳唱,隨著康定鍋莊文化的興起,以及茶馬古道上往來馬幫帶來的漢族民歌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

長期以來,《康定情歌》的來歷和作者一直存在爭議,版本不一。其中有版本說到,2002年,《甘孜日報》時任總編輯郭昌平通過實地考察和走訪,確認該歌曲的採編者是歌唱家、作曲家吳文季。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戰時“陪都”的重慶吸引了眾多文化機構和人才,吳文季正是在這一時期就讀於地處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院。1945年抗戰勝利後,吳文季受邀請前往四川瀘縣擔任音樂教官,並在康定籍士兵的口中聽到了“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旋律,即“康定溜溜調”。他敏銳捕捉到旋律中的人類情感共性,用樂譜將其定型,完成了從口傳文化到書面文本的“關鍵一躍”。

據康定四十八家鍋莊之楊馬太鍋莊主人的女兒扎西央宗回憶,其童年時代聽到的歌詞是:“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端端溜溜地照在,朵洛大姐的門”。“松光(注:用來引火、照明的松樹柴塊)西施”朵洛的傳說,可能是《康定情歌》的雛形,它以康定賣松光的藏族姑娘為原型,展現了康定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

“世間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愛喲,世間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喲。”《康定情歌》中這段增加的歌詞兼具地方性與叙事性,不僅豐富了歌曲的情感表達,也使其更具傳播力。

中新社記者:《康定情歌》何以從“邊城小調”到“世界聲量”,將民族基因進行“人類情感公約數”的表達?

方堃:《康定情歌》的全球共鳴密碼是多級助推的結果。

隨著茶馬古道的繁榮,多元文化逐漸滲透到康定,年輕一代開始接觸到新的思想,婚戀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康定情歌》折射出20世紀初期康定青年受多元文化影響後,對自由婚戀的嚮往。以百餘年前的康定為例,1919年,康定土司之女仁欽拉姆與英國派駐康定的首任領事金路易締結跨國婚姻,這種衝破傳統的愛情,為情歌注入了時代印記。

2024年12月24日,四川康定,康定情歌文化中心門口的仁欽拉姆(左)與金路易雕像。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對愛情的嚮往、追求和贊美是共通的。歌詞中“世間溜溜的女子(男子),任我溜溜地愛喲”這一愛情宣言直擊人心,形成跨文化感染力。

康定不僅是茶馬古道的重鎮,也是藏、漢、回、羌、彝、納西等多民族共居的文化熔爐。《康定情歌》中保留了“溜溜”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詞彙,音樂風格上既有藏族民歌的悠長襯腔,又融合漢族五聲調式的婉轉。這種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也使其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

《康定情歌》的全球化歷程堪稱傳奇。吳文季採風整理曲調後,江定仙的編曲賦予民歌新的表現力,喻宜萱1947年的首唱則開創了演繹新范式。1948年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製唱片後,喻宜萱於次年在巴黎、倫敦巡演將其推向國際。1952年,康定藏族學生在維也納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演繹,更讓“東方情歌”驚艶西方,在當時嚴峻的冷戰格局中,抒情的中國民歌作為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如今,部分國家將其納入音樂教材,爵士版、交響樂版、流行音樂版等百餘個改編版本,在流媒體播放量超10億次,以《康定情歌》命名的影視作品也陸續問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世紀90年代將其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十首民歌之一。

2024年12月24日,四川康定,康定情歌文化中心。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從更深層次看,《康定情歌》的全球傳播也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體現。它將更廣泛的情感共鳴與地方文化相結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魅力,傳遞了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精神,為世界音樂文化貢獻了獨特的中國聲音。

中新社記者: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康定如何實現情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方堃:隨著交通愈發便利,康定迎來大量遊客,亟需一處新型的文旅空間。我們在改造康定情歌文化中心時,選擇英國駐華貿易機構沙洋行舊址,因其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見證,英國領事金路易與仁欽拉姆的跨國婚姻,恰是“情歌文化”的實體註腳。

在旅遊互動方面,康定情歌文化中心整合了情歌文創、藝術展示、經典藏裝、特色咖酒等多種業態,與情歌文化深度結合。遊客既可通過AI明信片生成器,將隨機情歌寄給愛人;用八音盒奏響《康定情歌》的動人旋律,切入情歌文化主題;戴上耳麥,靜靜聆聽醉人的千首情歌;用“康定禮物”系列文創,將情歌元素注入日常用品。通過開發“情歌+”矩陣,文化與旅遊實現有機融合。

《康定情歌》唱出了人類情感的黃金分割點,純粹、勇敢、充滿生命力。它用實踐證明:最本真的地方文化,往往蘊藏著最具廣泛共識的人類價值。當康定城的轉經筒與巴黎咖啡館的情歌旋律同頻共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化多樣性的結晶,更是文明互鑒、傳承發展的無限可能。(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