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做游弋海洋的無舵之船

作者:邢雲超

櫛風沐雨逾千載 擊波鬥浪現輝煌

台灣作為歷史、經濟及文化多元的“海洋之舟”,縱跨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溫帶與熱帶,是南向航行的物種之舟,又是黑潮環繞的海洋文化重要載體。台灣舟楫的演進與榮枯自史前就顯著影響其原住民的遷徙拓殖、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及海權擴張。閩南及粵東大批居民一度篳路藍縷渡過風急浪高台灣海峽於明末清初移墾台灣,形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維社會。

隨著東西方兩大貿易體系碰撞,台灣成為中國連接海外經貿重地。中國東南沿海海商依託地理優勢,成為這一廣闊海域貿易主導。作為東南海防最前沿,台灣因此也成為中國海防戰略要地。萬曆末年,明廷福建官方已在台島駐兵屯墾並於1618年設置城堡。18世紀初期,大陸人口劇增,漳州、泉州居民為發展和謀生蜂擁而至,移民高峰令台灣 “糠谷之利甲天下”。

台灣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快了陸台間手工藝品輸入及農產品輸出之繁榮場面,台灣港口聚落及航運貿易如日中天,大陸文化及儒學教育在清政府統一台灣後便在島內廣泛推行,設置府學和縣學同時,私學、義學、私塾乃至更高層次書院星羅棋布,儒家思想備受推崇。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省之後,科舉制度促進中華文化在島內普及和傳播。台灣人才輩出,社會日臻進步。

19世紀中葉,日本及英、美、法覬覦台灣地緣優勢和繁榮商貿,拓展經濟利益,開設商埠洋行,強權殖民掠奪,壟斷島內市場。美國亦躍躍欲試,構築亞洲帝國,其東方艦隊進入台灣水域並在台建立美國移民區。美國駐華署理公使田夏禮(Charles Denny)1888年視察台灣洋務運動,肯定台灣得益於茶、糖、樟腦等豐富物產。其海洋文化的開放、創新和海納百川之風氣已經快速推進台灣現代化。

 

國際風雲多變幻 命運多舛難主宰

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間,基本情況依然未變。台灣的開拓與發展史凝聚著包括島內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的血汗與智慧。1943年中美英「聯合宣言」確定「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中國領土歸還中國」,嗣後,台灣在法律及事實上已歸還中國,但國共內戰,尤其是域外勢力的介入,形成地方割據,令台灣問題再度複雜,島內居民陷入困擾與不安。

美國政府基於全球戰略及本國利益,出人出錢助力中國內戰,一九四九年美國國務院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承認,「中國內戰不詳之結局超出美國政府控制能力,這是不幸之事,卻亦無可避免」。一九五四年美國與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為台灣提供保護傘並持續干預中國內政,致使台海地區長期對峙,台灣問題自此亦成為中美兩國間重大爭端。

1955~1970年,中美逾百次大使級會談,但未能在緩解與消弭兩岸緊張上取得進展。中國大陸發展壯大及國際形勢動態發展背景下,聯合國大會於1971年2758號文件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權。中美聯合公報承認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但中美建交不足三月,美國國會通過「與台灣關係法」,對國際法原則及中美建交公報構成重大挑戰,台灣前途命運再度遭遇考驗。

長期以來,兩岸在政經及文旅諸領域有遙望有期盼亦風風雨雨,歷經磨難。大陸調整對台政策,釋放友善,推進交通、郵電、文體及學術發展,綠營雖恢復與大陸智庫層級接觸,兩岸互動仍受侷限。台堅持凡事先交小兩會,往來受阻,恢復觀光之日一眼望不到邊。信任機制坍塌及溝通平台破壞,台灣在不確定國際環境和大國博弈間,像無舵之船搖擺不定,左顧右盼,隨波逐流,漸行漸遠。

 

美台互動埋隱患 台灣命運難預見

繼2022年5月28日美國國務院更新 “美台關係”頁面,2月13日,其官網再度更新“美台關係現狀”並刪除“不支持台灣獨立”字眼。稍前沸沸揚揚被觀察家視為打破外交程式的中美“密談”或者民間謔稱的所謂“交易”正徐徐撩開面紗,川普中美關係之台灣問題2.0版似乎亦逐漸浮出水面。針對是次更新,台灣各界及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甚至有學者稱美國利用台灣籌碼向大陸“敲竹槓”,搞詐騙。

值得一提的是,新頁面“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之表述亦囊括“不支持台獨”意涵。台當局各執政黨長期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意願決定”,但“符合兩岸人民能夠接受的方式 ”表述似乎又暗示美國認同大陸對台灣前途話語權:台灣未來並非2300萬台灣人單獨決定,解決台灣問題靠兩岸,國人皆有資格發表觀點。21世紀,人類似乎再入叢林時代。川普價值觀或昭示世人:實力說了算。

自古以來,台灣先後八次回歸大陸。自三國孫權派諸葛率甲士萬人收復台灣到隋煬帝三度派兵征討,將久分的台島重新納入華夏版圖;從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行政機構到明萬曆民族英雄沈有容殲滅來犯倭寇;從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再到民國時期,中國重新收復台灣,結束日本在台長達50年統治。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

美俄就俄烏衝突舉行談判,川普普京點對點「冗長且富有成效」交談製造了國際觀感。作為直接參與者甚至當事方竟與談判無緣,美烏隔空指責,顛覆全球與論,成為民間笑談。不管美方是否像與北京打破外交慣例那樣非常規“暗箱操作”,但作為被美國助燃的烏克蘭,遭俯視被邊緣顯而易見。烏克蘭對美不滿令人想像台灣或正在複製烏克蘭,陸台關係貌似即將成為俄烏問題一戲兩演之翻版。

今日之台灣,不宜掩耳盜自欺欺人。民進黨要  “台獨”又向外國乞憐,缺失定力及方向感。兩岸問題上在野黨扈從外部勢力,懼怕抗爭,遑論進取和求變。川普政府主張發展經濟和戰略收縮,同時不斷釋放複雜信號,其中所謂“棄台”條件傳播廣泛,與“台獨”立場“互不隸屬”相互交織,台海局勢因此愈加凶險。“倚美謀獨”,“以武謀獨”漸成氣候,大陸持續深入強化統一兩岸的意志下的台灣命運因之日益難預見。

 

全球秩序漸瓦解 中國思維或凸顯

正當國際社會困擾與川普一言一行及其國際事務中的出其不意,2月18日俄美決定成立消除刺激兩國關係因素諮詢機制。俄美沙特阿拉伯會議討論修復雙邊關係,同意恢復使館人員配備及北極地區共同問題。俄“消息報”稍前披露俄將參與北約國家印尼演習,受國際政治及美國思維影響下的“重大轉變”說明俄在亞太存在已經升級,為東北亞及台海問題日後應對埋下伏筆提供。

第61屆慕尼黑會議近500位全球思想領袖及高級決策者聚焦安全挑戰、國際秩序、地區危機及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美歐矛盾升級,美俄對話引發歐洲焦慮,北約解體或是時間問題。“慕尼黑報告2025”指,川普“領土掠奪”顯示美國“不再被視為世界秩序穩定之錨,而是正在放棄全球領袖地位”。世界多極若隱若現,中國亦面臨歷史機遇及突圍窗口期。拉近歐洲,團結各地料將推動中國倡議進入國際體系。

中國大陸正在全球範圍以國際大義和共同體命運為基礎強化全球輿論,通過外交與外宣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借助一帶一路,金磚成員及南方國家在涉台問題上爭取外援已成事實。而在島內,越來越多民眾從國際大局著眼,直面烏克蘭被邊緣謹慎評估台灣。美國就安全索台保護費、對台積電和電子產業強勢干預乃至強行交易之苛刻關稅條件、均正在加速度集聚島內民眾對美國政府負面情緒和極大反感。

川普對盟友所謂“背叛”和萬斯“炮擊”歐洲價值觀令德國、法國及波蘭等召開緊急會議因應美國對歐洲的強硬立場並關注美國對歐政治及外交戰略疏離。澤連斯基甚至呼籲建立統一歐洲軍隊。法國右翼國民議會黨團主席勒龐參加馬德里“歐洲愛國者 ”集會稱不應 “屈從於”美國而與川普保持一致。歐洲單幹及南方崛起佐證了國際關係之實踐機制依然適應多極化全球現實。

 

台灣抉擇當其時 審時度勢待戮力

川普新政啟動貌似所向披靡,但其國際影響在北美擴張及全球關稅對弈中快速消弭,其主導全球、應對地區危機的慾望亦力所難及。俄烏談判及中東問題拖後腿,聚焦亞太及台海依舊鞭長莫及。川普團隊鷹派咄咄逼人,但如何平衡兩岸關係難預期但利用兩岸矛盾,陸台通吃成事實。美國利益最大化因面臨信任危機或遭遇衝擊。川普總統棄台勢之所趨,賴清德仰仗美國新政府反華內閣走向深海或迷途難返,事與願違。

兩岸是秉承命運與共,一致對外,還是彼此指摘、互相拆台是歷史重大轉折關鍵之舉。倘若民進黨不能識時務顧大局,冒天下之大不韙,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不惜將川普上台自我臆想成「聯美謀獨」戰略新機遇,必將遭遇誘惑陷阱,步烏克蘭後塵,複製俄烏危機,葬送台灣人民福祉。在歷史洪流中如若不能站穩腳跟,勢必在美國務實對台政策中被矮化,直至在時代大潮蕩滌下,苟延殘喘,奄奄一息。

是持合作而非對抗思維西向靠岸,突破藩籬,逼退外力,還是冒風險孤注一擲,駕馭無舵之舟游弋太平洋,東向投靠域外勢力,當屬政治家胸懷大義試金石,亦是時勢造英雄之戰略契機;是台積電赴美還是脫離大陸奢望融入川普政府所構建的新經濟產業體,甘心做棋子逆來順受,抑或在“政治挺台”“軍事保台”幻覺中終成棄子,值得玩味。分久必合乃天下大事。一統天下,是民族崛起之需,屬事物發展必然規律。

台灣海峽已成中國內海,其領空亦是中國領空。台當局忙於最新軍事佈局,強調台北防禦並將金門前線特種部隊調遷至台北周圍。台獨勢力敏感多疑,做賊心虛,但又折射出台灣不自信及應對能力在美國全面武裝下仍不堪一擊。日前美印太司令帕帕羅受訪時指,解放軍台海頻繁演習,以之為掩護,對台“很快”施以武力,美屆時將承受包括彈藥數量及軍備維護重大壓力。「剪滿弦,彈滿倉」是解放軍現實姿態和戰略動機。

美國政治、政府與政策不確定性某種程度上為台灣處理中美關係提供了前瞻性與判斷力,亦為兩岸不被外力處心積慮分而治之所迷惑提供天時與地利。北京堅定不移推進國家統一,強化維護民族利益之意志,2024政府報告屏蔽「和平統一」關鍵文字,又把反台獨與外來干預相提並論。北京刪除“和平統一”或是敲山震虎,但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對賴清德政府不僥倖、不妄為,把穩舵,不迷航的深度警示。

(作者系香港社會學學者、國際問題專家及劍橋智庫創辦人)

 

《中華時報》致力於為讀者提供客觀中立、多個角度的評論分析,以及多元化的新聞報道。本網所發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中的錯誤或缺陷,目標是促使糾正或消除這些問題,通過合法途徑進行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仇恨、不滿或敵意。

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中華時報》及本網的立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