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智人謀機醉

智人謀機醉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72)

艾 慧

智人謀機醉,慧者潤神閑。

著覺方可渡,妙緣善因牽。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五言短章,以凝練的語言構建了智與慧、覺與緣的哲學張力,展現了其“哲慧詩章”的典型風格。

世俗機巧與超然妙悟的對照

首句“智人謀機醉”以“智”為切入點,暗喻世俗智識的局限性。“謀機”指向對權謀、機巧的執著追逐,而“醉”則暗示沉溺於功利世界的迷失狀態。這與呂國英在其他詩作中批判的“弱智誠可悲,無知尚可教”(《自醒慧覺笑》)形成呼應,共同揭示理性異化的困境。次句“慧者潤神閑”則轉向更高維度的精神境界——“慧”,其核心在於“潤神”,即以靈性滋養生命,以神悟通達天地。“閑”非消極避世,而是莊子“逍遙遊”式的超然,呼應其詩“隨然莊周美,遊藝子昂歎”(《誰思故我在?》)中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種智與慧的對立,實為呂國英“氣墨靈象”理論中“形而下”與“形而上”分野的詩化呈現。

靈性覺醒與生命境界的昇華

後兩句“著覺方可渡,妙緣善因牽”轉入對生命救贖路徑的探討。“覺”是呂國英哲慧詩學的核心命題之一,既包含禪宗頓悟式的靈性覺醒,亦指向其“超驗審美”理論中精神維次的躍升。此處的“渡”具有雙重意涵:既是對世俗苦海的超越,亦是對藝術境界中“靈象”彼岸的抵達,與其“藝法靈象”的終極藝術規律論相通。而“善因牽”則以佛家因果觀為底色,強調生命境界的提升需以善念為基,與《道法自然寂》中“德行無為和”的倫理觀形成互文,展現其融通儒釋道的思想底色。

傳統形式的現代哲思轉譯

形式上,此詩延續呂國英五言詩“不拘格律而重意蘊”的特點,四句兩聯的結構看似簡樸,實則暗含嚴密的邏輯鏈條:前聯呈現問題(智與慧的對立),後聯提出解方(覺與緣的因果)。這種“問—答”模式與其《問命天年》中“冰火無春極上極,疫戰蕭條難愈難”的複字詩結構異曲同工,體現其以傳統詩體承載現代性思辨的創作自覺。語言上,“潤神”“妙緣”“善因”等辭彙兼具古典雅致與哲學抽象性,呼應其“詩貴哲思潤靈慧”的立論,形成“簡句深意”的美學特質。

在哲慧詩章譜系中的定位

此詩可視為呂國英“精神實現”命題的微型詩化表達。相較於《大國重器》中對民族精神的宏大敘事,此詩更聚焦個體靈性覺醒;相較於《活出真理帝》中複字修辭的智性遊戲,此詩則以意象的凝練與哲理的深邃見長。其核心精神與《自由靈魂道》中“高維盡通達,慧悟妙逍遙”一脈相承,共同構成呂國英對“人類主義贏”理想的價值注解——唯有超越功利智識,以慧覺與善因重構生命意義,方能抵達“氣墨靈象”所喻示的藝術與精神之至高境界。

此詩雖僅二十字,卻濃縮了呂國英對智識異化的批判、對靈性自由的嚮往、對因果倫理的沉思,是其哲慧詩學“以詩證道”的典範。在當下物質主義氾濫的語境中,這種將傳統詩學與現代哲思熔鑄一爐的創作,不僅為漢語詩歌開闢了新的精神向度,更為個體生命提供了超越性的審美啟示。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