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楊大偉:“新中式”服飾在海外如何才能走得長遠?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新中式”服飾在海外如何才能走得長遠?

——專訪香港時裝設計師楊大偉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近年來,兼具傳統風格和現代設計感的“新中式”服飾受到年輕人追捧。有數據顯示,2023年“新中式”服飾市場規模已突破10億元人民幣。2024年初,“馬面裙”出現在巴黎、倫敦、紐約等國際時裝周上,掀起中式風潮。2025年開篇,“新中式”服飾成為眾多消費者“新春戰袍”的首選。業界預估,“新中式”服飾行業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幾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新中式”之風因何而起?“新中式”走向海外如何避免曇花一現?香港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香港時裝設計師、美國貝勒大學服裝設計應用專業助理教授楊大偉就相關話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不少國際時尚品牌也加入“新中式”賽道。您認為,“新中式”服飾成為時尚新風嚮原因何在?

楊大偉:過去幾年,已有一些國際知名品牌在春節期間推出新春氣氛濃郁的“中國風”限量系列。這足以證明“新中式”的影響力。

“新中式”之風漸起,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崛起及影響力增強,基於經濟規律必然會催生出一些體現這種影響力的代表性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從服裝設計角度看,民族的、傳統的風格與時尚相結合,“中國風”便因此成為風尚。

中新社記者:有業界人士認為,“新中式”風頭正勁,但要在這條賽道上立足卻非易事。您認為,“新中式”走向海外,應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走得長遠?

楊大偉:首先是設計元素不能過於表面化。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可能局限於一些符號,如衣服廓形、結繩紐釦、龍鳳圖案、太極圖案等。這些可能祗是第一步。

從品牌推廣及設計角度看,必須培養獨特的設計語言來孕育一個可消費的文化產品。比如,提到法國的時裝文化,大家會想到品位優雅的高級定製。對於“新中式”時裝文化,內地及香港的設計師也應思考如何讓消費者對產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何用文化理念支撐產品的持續性。

此外,中國設計師和品牌也可以與國際知名藝術家及品牌合作,開展一些小型項目,幫助國外消費者理解“新中式”文化內涵。

中新社記者:“新中式”要保留哪些古典韵味,同時在哪些方面做出“新變革”,才更有可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實用需求?

楊大偉:在保留傳統韵味的同時進行創新設計是關鍵。

以一位英國時裝設計師的作品為例:維維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被稱為“朋克教母”,她以創新的設計態度重新定義時裝。她的一件代表作品是將歐洲古代的馬甲衣轉變為當代經典。這種原本穿在17、18世紀歐洲女性身上的內衣極具束縛性。經過韋斯特伍德的改良,馬甲衣從內衣變為外穿單品,結合朋克的理念,馬甲衣被轉化為一件表達自我的時尚單品,而不僅是歷史遺存。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用一件本是束縛女性的衣物來彰顯女性之美,表達現代女性的自我解放。

要使“新中式”成為一個具有延續性的設計風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想發展中式元素,除了直接的手法表達,有沒有間接的手法能表達傳統的美,並與現代設計美學配合呢?例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廣東香雲紗,是否能將其與其他特殊材料結合應用於刺綉?或者怎樣讓“新中式”更易搭配?這些都是可研發方向。

中新社記者:近年,香港與內地時尚領域的交流愈發頻密,給兩地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楊大偉:20世紀末,香港製衣業開始向內地轉移。近年來,很多香港設計師品牌工作室和供應鏈都搬至深圳、廣州等地。兩地時尚圈交流密切帶來了幾方面的發展。

首先,香港具備國際視野,能迅速捕捉全球時尚潮流和市場需求,內地則有強大的製造業實力。通過雙方合作,香港能够將國際化的設計理念與標準融入內地製造,提昇產品質量並優化產業鏈。與此同時,內地也為香港的時尚品牌提供更加穩定且高效的生產支持。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不僅增強兩地的競爭力,還進一步促進時尚產業鏈的整合。

其次,香港與內地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為時尚設計注入豐富的靈感。香港設計師傾向於強調國際化風格,內地設計師善於融入傳統工藝。兩者若能有機結合,將使作品更具獨特性和國際吸引力。兩地設計師可聯手將東方美學與當代潮流結合,推動“中國風”走向全球。

此外,香港具有連接中外的區位優勢。對於希望拓展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來說,在香港設立公司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這有助於品牌加速全球擴展。

祗要雙方把握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抓住時機,中國的服裝設計行業就能够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