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2025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樑”。在日新月異的AI時代,如何閱讀,或將決定未來如何發生。
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數字閱讀的力量更加彰顯。
人工智能時代,閱讀的“打開方式”更加生動。從竹簡、紙張到手機、電腦,變的是信息的傳播載體,不變的是讀者對優質內容的追求。
近年來的中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數字化閱讀方式一直呈現上昇態勢。藉助AI,既能迅速檢索文獻,又能在短時間內“閱讀”完海量文字,“AI是一個好工具,可以幫我們找到想讀的書、整理相關既有的知識”,學者周國平說。
因應數字化閱讀的浪潮,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書香無界 智聯未來”系列活動,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台23日上線試運行。這一平台匯聚了1萬餘種、10萬餘册珍貴古籍資源,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古籍全文數字化、自動句讀、文白翻譯、繁簡轉化等功能,結合大語言模型提供提問式檢索等服務,為讀者提供便捷化的古籍閱讀方式。
在AI時代,閱讀的意義變得更加重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指出,“其實你在網上能够喚出來的是已知,而不是未知。對新問題的發現、對新知識的獲取,始終還是產生於閱讀和思考。”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則提醒民眾要做一名“清醒的閱讀者”。“要重視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能力的訓練,要強化辯證批判思維培養、信息甄別能力提昇和自身知識框架構建,形成系統化閱讀習慣,從而更好地抵禦情緒化表達的裹挾,超越碎片化信息的局限,更好培養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認知能力,實現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融合共進。”
擔任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評委的周國平日前談及AI時代的閱讀,“人類精神能力中不可被數字化的,一是創造性思維,二是個性化體驗。運用和享受自己的精神能力進行思考、愛和向善,人生的意義和幸福就在於此。通過閱讀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激活自己的人生感受,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正視人生體驗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在人工智能時代,以數字技術拓展認知邊界,讓傳統閱讀滋養精神內核。一如前賢所說,“我思故我在”。(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