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7日電 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近年來為閱讀帶來諸多變化,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後,關於互聯網時代如何提高閱讀質效,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近日公佈的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數字化媒介接觸時長超三小時,傳統紙質媒介閱讀時長僅半小時。這項在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上公佈的調查稱,手機閱讀和聽書等數字化閱讀方式持續深入中國成年國民的生活。

《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當“屏讀”成為常態,數字化既拓寬了閱讀邊界,也帶來碎片化挑戰,如何平衡“快”與“慢”、“新”與“舊”,成為全民閱讀的新課題。
有網友認為,通過AI“速讀”一本書後,無法體會作者寫作時“感情的奔湧”。“祗有沉下心來讀書,才能強迫自己去思考。”
“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發文道,閱讀的載體可以千變萬化,但文學的內核始終未變——它是對生活的凝視,是對心靈的叩擊,是無論以何種方式相遇都能激蕩的思想振鳴和精神回響。“靜心閱讀,正是為了抵禦數據浮沫,汲取文學養料,磨礪思維鋒芒,守護個人內核和素養的精神坐標。”
新華網文章指出,儘管碎片化閱讀趨勢讓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等更受歡迎,但“祗要是優質的作品,不論是長篇巨制還是名家短篇,都是正向的。”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發現,2024年全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9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52本,同比均有提昇。人們閱讀內容更廣闊、方式更多元。

中新社記者梳理髮現, “AI伴讀”“城市書房”“圖書館快閃店”等,成為媒體報道“世界讀書日”的高頻詞。例如,在甘肅蘭州,地鐵快閃店為民眾提供了閱讀空間;在湖南長沙,讀者可以通過小程序預約後,在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自助借閱”;在山東東營,讀者可就圖書中難懂的內容詢問AI閱讀助手。
此外,還有不少學校推出用AI和作家、詩人對話活動,激發青少年閱讀熱情。
有網友在Bilibili上稱,自己小時候是紙質書愛好者,長大後喜歡讀書類APP,有想法能立刻記錄下來,還能在軟件上看到其他讀者就書中同一句話的評價,“增添了探知世界的窗口” 。
頗具影響力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發表文章指出,數字閱讀容易,堅守紙質閱讀卻不容易。紙質書厚重,系統性強,具有一定閱讀門檻,開卷有益,但開卷也不易。唯有深度閱讀、整書閱讀,才能讓人真正抵達知識的高處和靈魂的深處。
載體更迭,大模型輔助都是手段,根底是文學、文字所傳達的理念與價值。“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文章認為,人們不必為紙質書的境況喟嘆,也無需因信息繭房的算法焦慮。海量文字正乘著電波穿越山海,文學始終不朽。(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