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黃金周,中國內外旅遊市場交出亮麗成績單,折射出經濟復甦的強勁動能。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全國出入境人次達1089.6萬,年增28.7%,其中外國旅客增幅高達43.1%,顯示入境旅遊加速回暖。與此同時,國內旅遊人次突破3.14億,消費額逾1800億元人民幣,夜間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然而,在這片繁榮背後,區域性差異與產業結構性矛盾亦浮現檯面,尤其香港旅遊業的「冰火兩重天」現象,更凸顯經濟轉型的挑戰。

入境旅遊復甦:文化吸引力與市場潛力
外國旅客大增111.5萬人次,緬甸、韓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佔比近六成,反映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旅遊磁吸效應。此現象與免簽政策放寬、國際航班恢復密切相關,但更深層原因在於「文化旅遊」的吸引力升溫。故宮、兵馬俑等歷史景點與地方民俗活動,搭配短視頻平台的傳播效應,成功重塑「詩與遠方」的國家形象。然而,入境遊客數量仍遠低於疫情前水平(2019年入境遊客達1.45億人次),如何提升服務品質與文化體驗深度,仍是長期課題。
中國內地旅遊:夜間經濟點燃消費動能
中國內地旅遊市場表現穩健,3.14億人次的龐大流量創造1802億元消費額,夜間文旅經濟年增5.2%,印證「雙循環」戰略下內需市場的韌性。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升級趨勢與「性價比需求」並存:高端文旅項目(如主題樂園、度假村)預訂率爆滿,但平價民宿與特色小吃街區同樣人潮洶湧。這種「冰與火」共存的格局,反映中國消費者對旅遊體驗的多元化追求,亦呼應經濟社會發展中「高品質」與「普惠性」的平衡需求。
香港:黃金周繁榮背後的結構性隱憂
香港在黃金周期間迎來110萬人次旅客,內地客群貢獻逾七成。儘管零售業整體回升,但「旺丁不旺財」的困境未解:蘭桂坊餐飲業營收激增四成,珠寶、化妝品銷售亦亮眼,但服裝、電子產品卻陷入負增長。更值得警惕的是,假期後段消費力急速萎縮——零售業「旺三天冷兩天」、酒店業商務區入住率腰斬等數據,凸顯香港旅遊業對短期客流的過度依賴。
香港旅遊業聯會總幹事徐英偉指出,本地旅遊經濟尚未建立起「長尾效應」,過度仰賴節假日爆發力,卻缺乏常態化消費支撐。此外,內地旅客「窮遊」現象倒逼業者調整策略:高檔餐廳客單價持平,而平價食肆與伴手禮市場則成為新增長點。這種市場分化,實為香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如何從「過境購物」轉型為「深度體驗」,將決定其國際旅遊樞紐地位能否穩固。
熱潮之後的冷思考
五一黃金周的數據亮麗,無疑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心針,但繁榮背後需警惕「復甦幻覺」。入境旅遊的基礎仍待夯實,中國內地旅遊的產業鏈協同效應尚未完全釋放,而香港更需破解「節日經濟」與「日常經濟」的斷裂難題。未來,唯有通過政策創新(如跨境旅遊試點)、服務升級(如智慧導覽系統)、文化賦能(如非遺IP開發)等多維突破,方能將短期熱潮轉化為長期動能,在全球旅遊競爭格局中佔據先機。
(全文完)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布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