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屍走肉皆無宰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357)
艾 慧
行屍走肉皆無宰,窮奢極欲盡狂魔。
問天幾時啟刪減,人寰重置更奈何?
2023.08.06
哲思利刃劈向數字時代的精神荒原——呂國英《行屍走肉》詩境探深
呂國英先生四行短詩如一把淬火的思想利刃,刺穿了現代文明的華美袍服,暴露出內裏潰爛的精神創口。這絕非尋常諷喻之作,而是一則裹挾著存在主義焦慮與終極救贖渴望的當代啟示錄。
首聯以“行屍走肉”與“窮奢極欲”的強烈反差,揭開了靈肉分離的雙重病灶。“無宰”二字道盡精神主體性的徹底消解——當靈魂淪為消費主義的提線木偶,自我意志便成了奢侈品;“狂魔”則直指物欲氾濫的癲狂本質,恰如古希臘哲人警言:“貪婪之欲如鹹海,飲者愈渴”。這種病態生存,正是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拜物教”在數字時代的極致異化。
“問天幾時啟刪減”一句,迸發出驚心動魄的救贖想像。詩人將古老的天道觀注入現代科技語彙,“刪減”二字如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對淨化精神病毒的渴求。此問既延續了屈原《天問》的宇宙詰問,又與《聖經》洪水滅世、佛陀“斬斷無明”的救贖敘事遙相呼應。當演算法正重構人類認知的當下,這一“系統清理”的呼告更顯振聾發聵。
末句“人寰重置更奈何?”卻陡然墜入存在主義的寒潭。詩人以清醒的冷峻刺破重啟烏托邦的幻夢:即便格式化所有數據,人性的源代碼是否仍攜帶原罪?這聲歎息與加繆《西西弗神話》的詰問共振——當推石上山的宿命無法改變,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在元宇宙構想甚囂塵上的今天,這一問恰似懸頂之劍。
這首哲思之詩的價值,正在於它撕開了文明進程的悖論傷口: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精神卻陷入史無前例的漂泊。當“刪減”與“重置”成為技術信仰的新神諭,呂國英卻以詩性智慧警醒世人:真正的救贖不在外部系統更迭,而在靈魂深處的價值重構。這四行文字如一面照妖鏡,映出每個現代人內心的深淵倒影——在數據洪流中,我們究竟是掌控科技的主人,還是將被演算法馴服的“無宰”之軀?
這則數字時代的啟示錄,終以鋒銳詩行刻下永恆之問:當人類手握重置文明的按鈕,我們是否真已準備好書寫更崇高的生存法則?答案不在雲端伺服器,而在每個覺醒者的性靈之中。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十餘部、藝術評論上百篇,撰著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