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衛】西夏陵見證中華文明多元融合歷程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驅車往西不多時,即可來到賀蘭山腳下,西夏陵在空闊的戈壁灘上一覽無餘。

  巴黎時間7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介紹,這處世界遺產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築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等四種類型的建築遺址,與峰巒叠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可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係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圖為西夏陵3號陵資料照片。 (中國國家文物局 供圖)

  與此同時,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佈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築、營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徵,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於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徵。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陳同濱表示,帝陵在空間佈局、設計理念和建築形制繼承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黨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陵區在整體中軸對稱佈局基礎上,以獻殿、墓道及封土、陵塔構成的連線,偏置於中軸線西側。

  在西夏陵博物館,參觀者可以看到在陵區出土的迦陵頻伽、鴟吻、摩羯、海獅、套獸、紋飾瓦當與滴水、花磚等綠琉璃、陶製建築構件,造型豪放張揚。其中,作為佛教中的神鳥,西夏陵的迦陵頻伽形象和姿態與宋金時期脊飾相似,充分體現了西夏對佛教的推崇;6號陵出土的鴟吻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古代最完整的綠琉璃鴟吻之一,展現了琉璃燒造工藝在西夏地區的傳播與發揚。

  “冰融水現,雲散月顯”“十羊中有肥,兩家中有智”……這些出自西夏諺語集《新集錦合辭》的諺語充滿生活氣息,以“西夏文 漢文”形式出現在陵區的木棧道地面,讓人不禁邊走邊遙想當年風貌。在3號陵現場的一個空間感知裝置前,觀眾站在特定位置放眼看去,陵塔現狀輪廓和推斷的多層出檐形式相叠合,就形成了陵塔復原的一個意象。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劍表示,遺產現場的展示設計強調觀眾的互動和參與,盡量降低展示設施對遺產干預的同時,最大程度幫助觀眾想象西夏陵過去的面貌。

  夯土建築的保護是世界性難題。申遺過程中,外國專家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就是西夏陵的保護。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楊善龍從2000年開始加入這項工作,“主要病害是根部掏蝕和裂隙,我們採用土坯支頂的措施對遺址牆體進行了支頂加固,同時採用無機材料PS(高模數矽酸鉀)進行了表面防風化加固,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現階段,西夏陵區管理處建立了遺址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藉助遙感衛星、無人機、攝像機等科技力量對遺址區進行裂縫、土壤、風力、環境等全方位的監測。

  蒼茫巨冢巍然屹立於賀蘭山下,歷盡歲月風沙。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史金波指出,西夏陵以特殊方式見證著近兩個世紀西夏王朝的歷史,顯示了中原文化在西夏傳承與發展的脈絡,多維度、立體化地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歷程。(完)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