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打愈肥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376)
艾 慧
老虎打愈肥,蠅蚊拍猶盛。
武松眾難及,重器複枉警。
欲壑吞國祚,罕治問存增。
奈何腐寄權,弄貪藐虛衡。
2023.13.03
《腐寄權》的警世洪鐘——呂國英哲詩中的反腐憂思
呂國英先生的兩組四句哲詩,仿若四記重錘,砸在時代沉屙之上,其聲激越,其思邃遠。短短四十字,卻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准剖開了反腐鬥爭的複雜肌理與深層困境,字字千鈞,振聾發聵。
詩的開篇便是觸目驚心的悖論:“老虎打愈肥,蠅蚊拍猶盛。”“老虎”與“蠅蚊”,巨貪與微腐,意象精警,對比刺目。“愈肥”“猶盛”二詞,尤顯力道,非靜態描述,而是動態揭示——縱有雷霆手段,腐敗卻似擁有頑固生命力,在打壓下暗湧、滋長,甚至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繁榮”。這並非否定成效,而是以詩人的銳眼,直指鬥爭的艱巨性與反復性,其諷刺之辛辣,憂思之沉重,令人心驚。
何以至此?詩人旋即點出關鍵矛盾:“武松眾難及,重器複枉警。” “武松”者,個體英雄、鐵腕清官之象徵也,縱有萬夫不當之勇,然“眾難及”,終有力所不逮之憾。此非貶低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清醒認識到,面對盤根錯節的腐敗網路,個體力量終如杯水車薪。“重器”者,國家法度、制度利劍也,本應是斬妖除魔的終極依仗,卻“複枉警”——反復空懸、效能空轉,未能發揮其應有的震懾與約束之力。這一對“個體局限”與“制度失靈”的深刻洞察,直指反腐核心痛點,其批判鋒芒,銳不可當。
腐敗之害,詩人以雷霆之筆勾勒:“欲壑吞國祚,罕治問存增。”貪婪如無底深淵,其饕餮巨口吞噬的,竟是國家根基與民族氣運——“吞國祚”三字,何等驚心動魄!而治理成效如何?“罕治問存增”,一個“罕”字,道盡治理力度之大、縱深推進之難與成效不盡如意;一個“問”字,則飽含民眾的疑慮、焦慮與深切叩問:腐敗問題究竟多少是存量是多少為增是?國之根本,安能託付於這般“欲壑”之上?
究其根源,詩人一針見血:“奈何腐寄權,弄貪藐虛衡。”此乃全詩之眼!腐敗非憑空而生,它如毒藤般“寄”生於“權”力之樹。權力失範,監督缺位,才是腐敗滋生的溫床。而“弄貪”二字,活畫出貪腐者玩弄權術、操弄規則的醜態;“藐虛衡”則是對形同虛設、軟弱無力的監督制衡機制(“虛衡”)的徹底蔑視與嘲弄。制度之“虛”,正是腐敗者膽敢“弄貪”的底氣所在。呂先生以“腐寄權”三字生造一核心概念,精准道破腐敗的本質,又以“弄貪藐虛衡”點明其猖獗的根源,其洞察之深,用語之狠,發人深省。
這首《腐寄權》(以詩中核心概念代稱),絕非簡單的現象羅列,而是凝聚著深沉憂患的哲理之思。它超越了對具體貪腐事件的抨擊,直抵制度與人性的幽微處。詩中那“愈肥”的老虎、“枉警”的重器、“吞國”的欲壑、“弄貪”的權柄、“虛衡”的困境,構成了一幅令人警醒的時代圖景。它是對反腐成效的嚴峻叩問,是對權力本質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構建“實衡”、紮緊制度籠子、斬斷“腐寄權”之根的急切呼喚。
呂國英先生以詩為刃,以哲思為魂,在這首濃縮的傑作中,敲響了震徹人心的警世洪鐘。其力透紙背的批判精神與深沉的家國情懷,使之成為反腐題材詩歌中不可多得的箴言與利劍,鋒芒所向,直指人心與制度的深處。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十餘部、藝術評論上百篇,撰著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