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裏的高原:讀《西藏漫遊記》隨想

作者:雙春曉

晨光漫過窗臺時,我才慢悠悠伸個懶腰,蜷在沙發上隨手攤開了《西藏漫遊記》。讀起來就像踩進了無底洞,恨不能一口氣翻到最後一頁。

當“西藏”這兩個字從鉛字裏跳出來時,發現這是一條踏上了通往雪域的路。我似乎看到風把呼吸撕成碎片,懂得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攤開這本西藏遊記時,指尖仿佛先觸到了高原的鹽井——透亮、金色、幽靜,書頁間漫出的不僅是獨特的“紅白鹽田”的奇觀,還有細密而有真實的文字,更有藏族人對鹽產生的宗教情感。

書中對西藏桃花的描寫,美得將客人的疲累卸下。遠處的的雪山和近處色彩斑斕的藏族民居,美得驚心動魄。還描繪到:“走在土林裏,竟然會物我兩忘,倒不是土林含有神性,而是或面目猙獰或拈花一笑的面孔,讓我懂得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被風追來逐去的一粒黃沙。”讓我深深感受到自然的雄渾與偉大,人類在其面前渺小如塵埃。清寂靈妙的湖水,落日時絢爛的金光,夢中的離奇、詭異、恐慌,托林寺內各種栩栩如生的壁畫,珠峰之巔魔幻的色彩,布達拉宮後面的宗角魯康公園裏的公主柳,衣衫襤褸步伐蹣跚的朝聖者,承載著人們的美好祈願,隨風飄動的經幡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一切,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心靈的慰藉。

高原的月光特有的溫柔也格外真實,在許老師達到謝翁溫泉賓館後被擋在屋外,這裏的星星,也是我在這書本裏見到最乾淨的星星。珠峰大本營帳篷外的侵骨入髓的寒風刻在我的腦海,玉曲河流北上荒原突然撞見遁逃的狼群和土撥鼠,瞬間驅散了所有疲憊,羊卓雍措湖的藍仿佛把天空的顏色都沉澱在水底。這種極致的對比,恰是西藏最迷人的地方——它用嚴苛考驗你,又用極致的美治癒你。

 最動人的是那些關於信仰的片段,藏傳佛教的寺廟莊嚴肅穆,充滿神秘氣息。你看,書中的西藏朝聖,竟與我心中勾勒過千萬遍的模樣分毫不差——那份匍匐叩首的虔誠,那份眼神裏的澄澈與堅定,全然是想像中最本真的樣子,這份純粹和堅定,令我動容。

書中講述的人物故事,同樣讓我難以忘懷。年僅25歲卻在鹽田足足工作8年的梅朵,那位紮根西藏三十載的雲南籍工作者趙天武書記,對平靜、安心生活嚮往的宜西,儘管生活條件艱苦,生活簡單而純粹,但臉上總是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這些細碎的瞬間,讓“西藏”從地理概念裏走出來,變成一個個有溫度的面孔,一段段可觸摸的時光。

許文舟老師筆下的旅途,離開時總覺得,好像把一部分靈魂落在了那裏——或許是本波山南側的那一堆白色的廢墟裏,或許是波密的桃花樹下,或許是珠峰大本營帳篷外刺骨的風,又或許是青海蕎餅裏。許老師筆下的西藏從不是模糊的“遠方”,而是能觸摸到溫度、嗅到氣息、聽見心跳的真實存在。

《西藏漫遊記》中的描述讓我深深著迷,看到的不僅是藏民們精神世界的寄託,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同時也是我的心靈一次深刻的洗禮,像一把神奇的鑰匙,為我打開了通往神秘西藏的大門,讓我沉浸在那片聖地的壯美風光與深厚文化之中,收穫了無數觸動與感悟。也讓我明白,生活中除了忙碌與喧囂,還有天空那種純粹到不真實的藍,有低得仿佛伸手能觸到得雲朵,值得我去追尋。這裏的信仰也像空氣一樣彌漫,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讓我暫時拋開世俗的焦慮,去做些更簡單的事。

時間嘩嘩地流,窗外的天色漸暗,直到翻到最後一頁,才猛地回過神來,悵然若失又覺得酣暢淋漓。合上書頁時,窗外的風似乎都帶上了幾分雪域的清冽。原來有些地方,不必親身抵達,也能在文字裏種下牽掛——那牽掛是紮什倫布寺的鐘聲,是羊卓雍措湖中飛出的水鳥,是遞過來帶著暖意的甜茶,更是每個朝聖者心中的堅持,有些力量,不需要語言,就能直抵人心。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