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紅領巾”雕塑時

南昌市人民公園兒童樂園的紅領巾雕塑

 

作者:塗世勇

攝影:鬱文哉

清風徐徐,夏雨飄飄……

昨夜,忽然手機電話鈴聲響個不停……廣州學友許小玲興奮地跟我訴說,心念英雄城人民公園“紅領巾雕塑”的葉老師找到啦,多麼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說來也巧,今天拂曉在青春家園社區清風亭轉圈時,筆者遇見鄰居(小學三年級)李佳潼小朋友,談起我曾在2016年6月1日《中國作家網》發表的《紅領巾“雕塑”》短詩: “六一”的故事,/“六一”的詩情。/……六十六歲的小玲才向朋友坦陳,/自己系人民公園紅領巾“雕塑”原型:/紅領巾伴隨我們度過少年,/紅領巾無比驕傲的名稱。/……不是寄託的寄託重溫精神,/不是約定的約定勇敢前進。/這是共情共鳴之契機,也是此時此刻之動力。

作者塗世勇和紅領巾雕塑原型許小玲

63載邂逅花城

四月的春夏之交,處處盛開著絢麗多姿的花朵。許小玲從知青之春至夕陽望月都珍藏一個心願,不論咫尺故里還是他鄉遠方,總不忘惦記尋找當年的那位雕塑師。先是,萬水千山博主發出“少先隊員雕塑”視頻和眾多的點評、寄語、感言。特別叮囑,葉國良老師很可能在廣州畫院的消息……

於是,說找就找的行動。可是許小玲不會用高德導航找“座標”,又不懂打網約車。好傢伙,僅以“廣州畫院”冠名的就有八個,只好按圖索驥先找“大學城”裏的“廣州畫院”,第一次坐反了方向,第二次又坐過了站,第三次乾脆提前下車,不停地詢問路人,向沿途社區保安打聽?她和愛人堅持不放棄繼續尋覓……頗費周折的過程暫且不提,只提幸運多於波折。來到“大學城”廣州畫院門前,該畫院黨委書記和辦公室何主任給予的充分理解和鼎力支持;轉身前往廣州美術中學諮詢時,無意間遇見“海之聲”中山四路德信店徐主任,其熱忱引見一美院畢業的客戶指點迷津,很快聯繫到《香港中華時報》曾宇副秘書長,她熱誠及時回饋許小玲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確切資訊,又步履匆匆轉車緊趕慢趕,終於走進廣州新世紀藝術硏究院,如願以償找到葉國良老師。是啊,多少歲月流逝,離別63個春秋重逢;多少光陰荏苒,真是難忘彼此的回首;如此的邂逅如歌,誰曾想竟能在花城意外相見?已有87歲的雕塑家葉老緊緊握住曾經處於花季小玲姑娘的雙手,一個平生牽掛太久太久的重逢,沁人心扉的話語陶醉了夢裏最美的期待,充滿了對“紅領巾”雕塑深沉的眷戀和無窮的思念。

葉國良老師

耄耋葉老憶往昔

說起南昌市人民公園兒童樂園的“紅領巾”雕塑感慨多多,此作品系1962年金秋動工,小樣經南昌市政府領導審批籌建。當時處在經濟困難時期,南昌市委市政府領導依然特別重視“紅領巾”雕塑聳立於人民公園。記得時年擔任總工程師的劉炳爐,還在該公園專項劃出一塊地建造兒童樂園,這座雕像表現少先隊員,一手扶著隊旗一手微笑招呼:來吧、來吧,少先隊隊員們;來吧、來吧,少年兒童朋友們……“小姑娘”動態生動嬌美,形象活潑可愛,落成後立刻受到南來北往遊人青睞,尤其是受到江西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要說創作感言: 一是主題構思明確,契合地點要求。二是構圖及人物姿態,以歡迎招手的動作很適合少兒特點。三是整座塑像人物形象姿態,身體造型及面部形象塑造得分外生動可愛。這座雕像在全國表現少兒題材雕像中亦是屈指可數的精品。當時《江西日報》第一時間專題報導“紅領巾”雕塑,省市許多媒體予以轉載宣傳。此雕塑落成至今已經62個春秋。非常欣慰的是,這位少先隊員塑像原型許小玲能和我久別重逢花城。對我而言,每每聽聞年復一年的“六一”,許許多多的中小學都會組織少先隊員和同學們聚集塑像前,過隊日、行隊禮、宣誓,齊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載歌載舞聚會合影留念,小小的身影和紅領巾雕塑相映成趣,定格少年兒童最美好的瞬間。這是對這座塑像的原創和原型最好的讚美!也挺感激當年許小玲同學六十多年來一直對“紅領巾”熾熱心田的情結。

雕塑家:葉國良老師

古稀小玲如是說

1962年秋天,就讀勝利區中心小學六年級時,一天下午上自習課,忽然聽旁邊同學說:“許小玲,有人找?”我抬頭見教室窗外不少叔叔阿姨正朝內觀察,當我走進教師辦公室,看見還有不少女同學。艾老師帶著我們一大群小學生來到子固路上的工藝美術品廠,經過短暫的“面試”,葉老師對留下三名中兩女生送上泥娃娃並告別,然後認真親切地對我說:“你能每週末下午放學後來工藝廠當“紅領巾”的模特嗎?“好的呀!”遵照約定,每個週末下午放學後,我準時坐在泥塑前,葉老師看一眼,雕塑一下……一次雕塑全身像時,我身著裙子吹著電扇,按飄動的形狀雕塑,畢竟處於暮秋感覺寒意陣陣,葉老師一邊以贊許的目光鼓勵我堅持住;一邊幽默地說我笑起來像銀鈴一樣清脆悅耳。總之,葉老師給我最初的感受,就是具有敏銳獨特的眼光、細緻入微的觀察、微妙的雕塑藝術。那時,我就好奇地問過葉老師,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很漂亮,為什麼會選我?葉老師笑了笑回答:“雕塑主要看一個模特五官的骨架、骨形條件。” 事後得知:葉老師當時採用上大下小倒三角形構圖,將少先隊隊旗稍向外傾,小姑娘一腿站直,一腿略彎曲凸顯出立體、延伸、運動元素,隊旗在迎風飄揚、整座雕塑立意深刻、內涵豐富、形神生動,也為整個兒童樂園營造出濃郁的天真活潑氣氛。

四人照:左1:許小玲愛人 左2:葉國良 右2:葉國良愛人 右1:許小玲邂逅廣州合影

2015’文友春夜侃

回想起2015年3月16日,落霞輕擁明月……前來千花伴公園的“福樂茶樓”都是誰呢?

江西省詩人左一兵,《家庭醫生報》編輯劉正輝,江西省作協會員盛孝源、省雜文學會會員落莎,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鬱文哉,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胡虹,省雜文學會會員歐陽永泓、吳捍東、葉傑、雪中箏和《圳昌人》內刊塗莉琴。此次主題歡迎從廣州專程來南昌的許小玲,講述自己和南昌人民公園那段珍藏的“秘密”,她是這個兒童樂園“紅領巾雕塑”少先隊員的原型……

如此新奇,如此親近。讓眾人不由地回憶各自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情景,耳邊不由自主地響起,“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意義深遠、給人以鼓舞與激昂;形象生動,喚起少年時莊嚴宣誓的情景。

隨之,許小玲手捧一條鮮豔的紅領巾,眾人不約而同立正站立,舉起右手五指併攏行了一個少先隊隊禮,又將盛滿茶水的杯子高高舉起,共同回應左一兵老師由衷祝願:不論“40後”至“90後”,讓我們手挽手、肩並肩一如既往地熱愛勞動、生活; 熱愛學習、詩歌;發揚“紅領巾”精神;牢記崇高的信念;時刻張開歲月的臂膀,蕩起青春陽光的雙槳;堅持筆耕不綴、奮力揚帆遠航,做一名新世紀文學傳播的忠實守護人。

2015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南昌三中部分同學在“紅領巾”雕塑前的合影

2025’時光印記

從百度得知:葉國良老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高級美術師、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作品入選第四、六、七屆全國美展,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1991年在廣州美術學院舉辦個展,多次獲獎、多件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全集》《中國城市雕塑五十年》等國家級大型畫冊,首創以中國象形文字為母題雕塑作品,從事雕塑創作五十多年,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江西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和《人民日報》《解放軍畫報》《廣東畫報》等多家報刊上予以專題報導。

朋友,親愛的朋友們:鼓號鏗鏘、隊歌嘹亮、紅領巾迎風飄揚……當年的“紅領巾雕塑”見證了祖國大地生生不息的傳承;當年的“紅領巾”還會在夢裏晨光閃耀一抹鮮豔的紅嗎?

儘管時光匆匆流逝,那段純真歲月裏少先隊員承載著崇高理想與神聖責任,永遠在中國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心靈深處熠熠生輝,成為每一位少先隊員人生旅途最珍貴的寶藏。

2015’春夜三代“紅領巾”相聚合影

二0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初  稿  )

二0二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定  稿  )

 

作者簡介:

塗世勇,江西省作協會員、江西省雜文學會理事,在全國百餘家報刊、書、電臺、網路發表新聞、詩歌、散文300多萬字,多次獲全國、省、市級獎項;出版文學專著《雪箏》《行走的足跡》;《斷了線的“片段”》詩集一版、再版。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