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喀什8月18日電 題:鹽碱地中蕩稻浪 新疆南部鄉村成“水鄉”
作者 胡嘉琛
眼下,位於新疆南部的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鬱鬱葱葱,小橋橫跨溪流,遊人漫步欣賞;田間連片海水稻(學名耐鹽碱水稻)拔節孕穗。一幅“水鄉畫卷”,在“農文旅”融合的筆墨中徐徐舒展。
帕哈太克里鄉尤喀爾克喀庫拉村泉水豐富,水稻種植歷史長,故被稱作“稻鄉泉村”,雖名字美麗,但農業發展一度受鹽碱化土壤與傳統種植模式束縛。
2018年,在深圳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喀什市政府的支持下,先進的海水稻種植技術被引入當地。
在2畝試驗地中,技術人員通過反復篩選、代代培育優化,最終攻克“種子關”。而後,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鹽分,通過微量元素調節土壤結構,再搭配作物種植形成良性生態,逐漸將鹽碱地的pH值從11降到7.5,土壤含鹽量從3‰降到1‰左右。
“鹽碱地被改造成良田,4個品種海水稻的畝產都穩定在600公斤以上,最高達853公斤。”新疆中農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段皓然告訴記者,此前當地多為散戶種植水稻,產量和效益低。公司通過流轉超萬畝土地,實現海水稻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種植。

據悉,將土地流轉的農戶可得到每畝750元(人民幣,下同)的固定收益,還可在農忙時從事插秧、田間管理、收稻等工作賺錢。另外,當地3家農機合作社承接萬畝海水稻的耕作服務,社員們增收致富,干勁十足。
海水稻的成功種植,拉開全產業鏈發展序幕。在喀什尕尕樂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一天加工量達150噸左右,顆粒飽滿的稻米經十餘道工序精深加工後,銷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
隨著土質變好,生態環境也隨之改善,吸引40餘種鳥類到此覓食、棲息。加之援疆項目資金和政府的投入,當地旅遊業迎來發展契機。2019年6月,“稻鄉泉村”旅遊景區建成。
當地對水域進行綜合治理,讓適宜的民居變民宿,興建農家樂、採摘園等,讓村民享受旅遊發展紅利。去年,帕哈太克里鄉吸引各地遊客逾52萬人次,帶動就業超350人。
“稻鄉泉村”的民宿優先吸納本村村民就業,村民吾拉木麥麥提·斯力木說:“如今我在民宿上班,一年有六萬元左右的收入。”
飯點,灶台上蒸汽氤氳,吾拉木麥麥提將本地產的海水稻米倒入鍋中烹製抓飯。“我們這的稻米格外香,有農家樂把‘海水稻抓飯’做成了品牌,遊客嚐了都說好吃。”
據瞭解,當地正在規劃建設海水稻科普教育基地,未來,民眾可在此瞭解海水稻跨越近萬里落地生根的全過程。帕哈太克里鄉黨委書記李篤民說,當地將文化旅遊與特色產業深度結合,正努力走出一條“產業美”“生活美”的融合發展之路。(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