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西柳州8月20日電 (林馨)“隨著《2025年東盟共同體願景》推進,亞洲的文化命運不斷交織,博物館正成為連接區域文明共同體的有效路徑。”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孫小兵日前在廣西柳州市表示。
8月17日至20日,來自中國及東盟多國的文博機構、專家匯聚2025面向東盟文化交流合作論壇,探討數字化與文博深度融合議題,為中國—東盟深化文明互鑒開闢新路徑。
“數字革命與人工智能不僅是在重塑全球的各行各業,而且也正在催生博物館進行轉型。”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負責人穆罕默德·羅西德·里德洛指出,廣泛的數字參與以及跨國技術合作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關鍵。他認為通過此次活動能够瞭解中國博物館在數字化探索中的諸多做法。
中國—東盟中心教育文化旅遊部主任賀迪在論壇中闡述了博物館角色的蛻變:“博物館曾被視作歷史的守護者,如今正蛻變成為集學習、創新與交流於一體的活力樞紐,這一轉變得益於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
同時,他認為博物館是推動區域合作的催化劑。通過聯合數字檔案庫、跨境文化旅遊線路等合作項目,東盟國家與中國既能够彰顯文化多樣性,又能凸顯彼此相互交織的歷史。北京、上海、重慶等中國城市及東盟主要城市,已展現出博物館作為城市活力文化樞紐的巨大潛力。
作為中國對接東盟的前沿,廣西不斷加深與東盟國家的博物館交流。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陶少藝介紹,去年5月,廣西博物館與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越南考古研究院深入交流,在文物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展覽合作、文物保護實驗室建設與利用等多方向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近年來的博物館熱,對東盟各國有重要的借鑒以及參考價值。”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表示,以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為例,該館去年超過40%的訪客是來自中國的旅客,以及在馬來西亞留學的中國人。他認為,結合數字技術的新型博物館將是東盟各國需要深耕的突破口。
擁有豐富文明遺產的柬埔寨,也將數字技術視為重要的新型催化劑。柬埔寨打造多維展覽、虛擬遊覽、數字學習空間以及全球推廣項目,重新定義博物館與受眾的互動方式。
然而數字化轉型之路並非坦途。印尼國家博物館在轉型中面臨博物館基礎設施不均衡、數字人才儲備不足、數據安全風險以及數字藏品長期保存等挑戰。
穆罕默德·羅西德·里德洛建議,通過制定博物館數字路線圖、進行數字人力資源的投資,與高校、科技初創企業及數字文化遺產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加速數字技術賦能博物館發展。
泰國一家博物館的負責人素庫瑪·帕東信認為,數字技術不是目的,而是加深人與人交流的橋樑。未來博物館需要考慮如何平衡技術與講故事、平衡創新與真實等問題,打造數字化運用、個性化體驗的博物館。(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