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紀念館牆畫爭議:曆史呈現與現實考量的碰撞

作者:劉先衛

近日,在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內,壹幅呈現魯迅夾煙姿態的網紅牆畫宛如壹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公衆輿論的千層浪,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批評之聲。與此同時,亦有專家經過理性分析後覺得大衆對此反應失之過激,這壹場圍繞曆史人物形象呈現的爭議,逐漸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8月22日,壹位女遊客借助“浙裏辦”平台鄭重發起投訴。她憂心忡忡地表示,這幅展現魯迅抽煙的牆畫可能會對青少年産生誤導。從教育和社會影響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強,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該遊客進壹步深入指出,原畫描繪的是魯迅于自家屋內抽煙的場景,而牆畫去除了背景,這壹改變看似微小,實則影響深遠。在當下強調公共健康和無煙環境的社會大背景下,牆畫這樣的呈現方式存在引導人們于室外聚集抽煙、進而危害他人健康的潛在風險。就好比在公共場所樹立壹個可能會讓人誤解爲可以隨意抽煙的標志,這種潛在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

部分網友同樣對該牆畫持反對立場。他們以壹種嚴肅的態度看待紀念館的性質,認爲紀念館本是莊嚴肅穆之所,是人們緬懷先烈、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而遊客在牆畫前點煙的行爲,不僅有失對曆史和偉人的敬重,顯得輕浮,還潛藏著安全隱患。想象壹下,在壹個充滿珍貴文物和曆史記憶的地方,明火的出現可能會引發火災等嚴重後果,這絕不是壹件可以輕視的事情。

然而,在爭議的另壹方,也有網友秉持不同觀點。他們以尊重曆史事實爲出發點,認爲魯迅抽煙乃確鑿的曆史事實。在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抽煙是壹種較爲普遍的現象,而且從衆多的曆史記載和影像資料中都能證實這壹點。紀念館還原其真實形象並無不當之處,這有助于公衆更爲全面地了解這位曆史人物。魯迅先生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他的壹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抽煙只是他生活中的壹個小細節,但通過這個細節,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爲壹個真實的人的壹面。將此牆畫與“誤導青少年”等說法相聯系,實乃過度解讀之舉。

8月25日,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鄭重宣稱,館方對公衆反饋予以高度重視。他們深知這幅牆畫所引發的爭議已經超出了簡單的藝術呈現範疇,而是涉及到社會文化、曆史傳承和公衆情感等多個層面。目前,館內相關負責人和專家正在緊急研討處理方案,從牆畫的內容調整到展示方式的優化,每壹個細節都在被仔細斟酌。後續,他們將統壹發布官方通知,以壹種負責任的態度給公衆壹個明確的答複。

紹興市文旅局的壹名工作人員亦表示,已收到來自全國多地公衆的電話反饋。這充分說明這壹事件的影響力已經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多數人認爲該形象契合曆史客觀事實,且已然成爲魯迅故裏旅遊的壹張文化名片。想象壹下,當遊客來到魯迅故裏,看到這幅牆畫,就仿佛穿越時空,與魯迅先生進行了壹次近距離的接觸。這樣的文化符號已經深入人心,不宜因個別投訴便輕易更改。文旅局會在廣泛傾聽民意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決策,他們會組織專家論證、開展民意調查等壹系列工作,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針對此次爭議,多位專家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尚重生指出,魯迅先生吸煙的形象在衆多曆史照片中屢見不鮮,牆畫不過是如實還原其生活狀態。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曆史人物的形象呈現。將其與“誤導青少年”相挂鈎,實屬反應過度。我們不能因爲當下對吸煙危害的重視,就忽視了曆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浙大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李曉鵬也認爲,承載著曆史記憶的事物不宜輕易更改。他從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角度出發,指出不能用當下的價值觀去苛責100年前的人物。每壹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和價值觀念,我們應該尊重曆史的發展脈絡。有關方面應具備輿論“定力”,不可因極個別人的言論就更換已沿用許久的形象。這需要我們在面對輿論壓力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決策。

作家趙瑜同樣覺得,女遊客的做法無異于對曆史“流量碰瓷”。他以壹種犀利的語言指出,隨意幹涉經典文化形象實不可取。

(作者簡介:劉先衛,男,1971年出生,初中文化,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泉湖鎮人,自由撰稿人。)

《中華時報》致力於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和多元客觀的新聞報道。 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中華時報》立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