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老抗美專題採訪公告及部分參戰老兵簡介

各位援老抗美老兵及家屬、相關單位與社會組織:
據史料記載:1962.02-1978.04,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派出19個工程大隊,其中1962.02-1963.03派出3個大隊,1968.09-1978.04派出16個大隊,計7萬餘人;8個高炮大隊計2.1萬餘人;4個地面警衛大隊,2個工程維護大隊,1個舟橋大隊,以及醫院、汽車團等後勤保障部隊參加援老抗美戰爭,投入兵力總計11萬餘人。
中國為了支援老撾人民救國鬥爭,中國人民志願軍組成援老部隊,遠赴異國他鄉,在崇山峻嶺中浴血奮戰,用青春與熱血鑄就了中老友誼的豐碑。他們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修路架橋、防空作戰,為老撾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擔當與風骨。
為銘記這段崢嶸歷史,傳承老兵精神,香港《中華時報》和老撾中國青年合作發展協會聯合推出“援老抗美”專題報導,通過尋訪親歷者、記錄真實故事,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讓更多人瞭解援老抗美將士的英勇事蹟,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更為新時代老撾中國青年的合作與發展提供友誼基礎。
本公眾號受邀現特向全社會徵集援老抗美老兵資料、出國參戰物件等並邀請參與採訪,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一、徵集對象
曾參與援老抗美相關工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及相關工作人員(包括但不限於作戰、工程、後勤等崗位人員)。
二、採訪內容
1. 老兵在老撾的戰鬥、工作經歷及難忘故事;
2. 援老抗美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對中老友誼的理解;
3. 老兵對青年一代的寄語與期望。
三、參與方式
1. 有意向的老兵或家屬可通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
– 聯繫人及電話:
王龍得:15331730127(中國)
020 591222000(老撾)
丁一凡:020 99467566(常駐老撾)
楊沾華:15011019982(常駐北京)
郵    箱:928863114@qq.com(請注明“援老抗美採訪徵集”)

(微信掃一掃)
一段歷史,需要被銘記;一群英雄,值得被致敬。期待各位老兵或知情者積極聯繫我們,讓這段塵封的記憶重煥光彩,讓援老抗美的精神代代相傳。
四、其他說明
1. 採訪形式可根據老兵實際情況選擇面談、電話或視頻採訪,我們將尊重老兵意願並做好隱私保護;
2. 本次採訪不收取任何費用,相關報導將在《中華時報》報紙及新媒體平臺刊發。

【部分參戰老兵簡介】
楊其學、男、漢族,1950年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三閣司鎮石嶺村,1971年1月入伍,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86928部隊,在老撾的部別:空軍高炮43團5連(空軍高炮15師43團711大隊)隸屬303支隊,駐防老西線、新西線。在老撾期間擔任過雷達排的一測手、副班長、班長職務,榮獲過三等功。因在援老抗美期間腿部受傷,於1977年3月11日退伍。

王遠才,男,漢族,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人士,於1973年11月應徵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80552部隊任駕駛工作在老撾期間在後勤部運輸裝備股工作(二炮工程兵252團725大隊)駐防新東線。部隊回國後部隊到了安徽52基地,安徽省祁門縣,1977年底部隊又轉場到大西北青海海西州德呤哈56基地,在德呤哈1978年又回汽車連任一排1班長,於1982年回到家鄉雲南省綏江縣在當地財政局上班,於2002年退休了,退休後因喜歡收藏,參加雲南省綏江縣收藏家協會,曾任擔任副主席,平時喜歡收藏點,古玩,字畫,青花瓷,奇石等之內的東西,自己開有一間收藏館。

李夫合,男,漢族,1944年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朱田鎮石溝村。1964年11月入伍,濟南軍區55453部隊;1975年年底開赴老撾擔負抗美援老修建公路任務。援老築路期間築路工程隊734大隊301支隊駐防新東線(濟南軍區工程兵112團,曾用代號323大隊、7481部隊、6082部隊、55453部隊、52779部隊、51364部隊、51639部隊,1985年改為28軍工兵團,1999年改為山西省軍區預備役工兵團)。
1982年轉業回到家鄉,從事食品站工作,後到鄉政府工作,先後負責過計劃生育、文教衛生、宣傳和人大等工作,不論哪項工作,都與群眾打成一片;2004年退休後,一心孝敬老母親,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大孝子;2014年被評為沂蒙“最美孝子”;2015年獲得第六屆“沂蒙十佳敬老楷模”。

鄭之美,男,漢族,1952年出生,現年73歲,現居住於湖北省秭歸縣兩河口鎮二甲村三組。1969年入伍到第二炮兵8336部隊(二炮工程兵179團719大隊),執行核子試驗戰鬥任務,駐防孟北線、老西線及新西線瀝青路面鋪設、豐帕線重建任務(曾用代號8336部隊、80579部隊,1976.04改為基建工程兵352團,代號882部隊、00362部隊,1984.12撤編集體轉業)。
1975年1月回國休整,緊急參加(原昆明軍區)平息沙甸武裝反革命叛亂(後黨中央定性為沙甸事件),本部協同(原昆明軍區第14野戰軍)戰鬥,在執行周任務過程中,協同穿插、組織爆破,導致左眼、雙耳受傷;1975年10月隨部隊轉場至新疆馬蘭766核子試驗基地,參加核子試驗,1976年3月帶病回鄉至現居住地務農。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