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心中皆我佛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8)

艾 慧

任人心中皆我佛,空佛執我盡窮奪。

古來我縱佛常抑,奈何佛難我易著。

佛我壹體非同在,我佛問宿隨念搏。

君若放我牽佛真,自有佛妙逐我魔。

2024.10.09

 

呂國英先生此詩以“我佛關系”爲鏡,叩問人性與神性之辯。四聯層層遞進:首聯破衆生心相,颔聯揭古今矛盾,頸聯指壹體之境,尾聯點超脫之道。全詩以“我—佛”二元對立與融合爲骨,以禅辯爲魂,語言極凝練而哲思噴薄。

核心解讀

哲學張力——“我”與“佛”構成動態博弈:“執我”則生貪妄,“空佛”則失依歸;古往今來“抑佛縱我”是常態,而詩中批判的正是這種異化現象。

禅機突破——頸聯“壹體非同在”暗藏機鋒:既否定庸俗合壹論(實體共存),又指向“即心即佛”的更高維度,需“隨念搏”的實踐證悟。

修行路徑——尾聯提出辯證法:“放我”非消滅自我,“牽佛”非盲目崇拜,而是通過主體性調適(君若…自有…),讓神性智慧自然滌蕩心魔。

詩藝賞析

矛盾修辭術:“空佛執我”“佛難我易”等悖論組合,撕裂常規認知以逼近真理。

循環論證結構:四聯如禅門機鋒往複,首尾“皆我佛”與“逐我魔”形成修行閉環。

動詞煉字之妙:“奪”“抑”“搏”“逐”等字如刀刻斧鑿,將抽象哲思具象爲動作戲劇。

深度評論

呂公此詩直指當代精神困境: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縱我時代”,人們既渴望神聖維度(佛妙)又不願放棄欲望(我魔)。詩人以鋒利的詩性語言,將佛教“心性論”轉化爲現代生存哲學——真正的解脫不在否定自我,而在重構主體與超越性的動態平衡。

此詩可視作對《壇經》“佛法在世間”的現代呼應:當“佛”不再是外在偶像而是心性本源,“我”的覺醒與節制恰恰成爲通達自在的密鑰。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余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壹體、互爲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