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 9月3日訊(記者 盧少芳 作者:陶惠敏 於思陽)近日,第一屆賽博東方音樂節(Cyber Eastern Music Festival)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隆重舉行。
本次活動以“賽博東方:AI解構與重生”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彙聚了來自全球的學者、音樂科技公司代表、作曲家及音樂愛好者,展開一系列前沿學術研討、技術分享與創新音樂展演。
本次活動由《音韻知行》主辦,攜手《Sinouveau Arts Collective 》、《AI音樂交互社區》(AIMID)及《East 2046聯動音樂科技》等領域前沿力量聯合舉辦。
活動於英國時間下午2時正式啟動,由《音韻知行》協會負責人於思陽致辭拉開首屆賽博東方音樂節序幕。隨後,兩場學術演講通過線上方式展開。
中國科協首席科普專家,元宇宙應用場景技術研究主任,潘志庚教授首先發表題為《元宇宙場景中的音樂自動生成》的演講,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進行音樂內容生成的技術路徑與藝術可能。緊接著,美國作曲家、著名東北大學教授、第50屆國際電腦音樂大會(ICMC)執行主席,安東尼·保羅·芮笛詩(Anthony Paul De Ritis)教授帶來《作曲與人工智慧音樂》的分享,從創作實踐與美學角度分析AI如何重塑音樂寫作的過程與邊界。
現場氣氛熱烈,線上和線下參與人員都踴躍與專家教授提問交流。隨後,活動進入AI音樂企業分享環節。AI音樂公司Musc Ai、音樂軟體Orb以及澳洲AI音樂聯盟先後登臺,展示目前可用於創作、製作與表演的先進AI工具與平臺,體現科技與音樂結合在實際應用中的快速發展。隨後的圓桌討論,緊緊圍繞以“AI音樂讓音樂人何去何從?”為議題進行線上線下討論,嘉賓踴躍參與。與會者就人工智慧是否將取代傳統音樂創作、音樂人如何適應技術變革、版權與倫理問題等展開激烈而富有建設性的對話。
當晚七點,緊接著的是一場以“AI音樂交互的視聽盛宴”為主題的盲盒音樂會,各種樂器演奏出的美妙絕倫的音樂將活動推向高潮。音樂家陣容團隊不僅有著名作曲家鄧垚,白棟樑支持,還有多位中英音樂家傾力演出,青年鋼琴家於思陽,馬可,田雅伊,紀澤坤,青年女高音張伊伊,大提琴家Chris Hedges,青年作曲家周鐵博士,著名京昆人王蔚,青年琵琶演奏家劉雯斐,曹煜迪,趙小羊,古琴音樂人Elaine,古箏演奏者Gracia ,笛子演奏者朱新宇,青年歌手Shirley 和謝萌等演員,奉獻了精彩的表演。知名藝術創作者李璐含、李尚雨聯手,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與東方傳統樂器的深度融合,探索了傳統音樂在數字時代的全新表達方式。
從對傳統旋律的解構與再創造,到人工智慧生成全新音效與視覺場景,這場音樂會為觀眾帶來了一段跨越音樂與科技界限的奇妙之旅。本場音樂會特意採用“盲盒音樂會”形式,融合古琴、琵琶、古箏、笛子、聲樂藝術歌曲與鋼琴音樂,結合人工智慧即時生成與視覺投影技術,打造出一個既根植於東方美學又充滿未來感的賽博朋克藝術空間。視覺設計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通過當代數字藝術手法重新詮釋古代意象,為觀眾帶來多重感官體驗。
整場活動於晚間九點半圓滿落下帷幕。本次活動不僅為全球AI音樂研究者、開發者與藝術家提供了高質量的交流平臺,也標誌著音樂與科技交叉融合進入一個更為系統化、國際化的新階段。此次音樂會主要策劃人之一於思陽在音樂節結束致辭說到,“賽博東方音樂節是一次新的嘗試,我們希望將不同的藝術和技術相結合,期望可以突破藝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邊界,未來有望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繼續推出更多聚焦於音樂創新與科技融合的專案。”
在音樂會結束後,本報記者對本次音樂會核心團隊進行了專訪。多位成員表示,團隊致力於推動音樂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重點關注技術應用的準確性與真實性,並探索人類對音樂“真實”的接受邊界。團隊借助人工智慧生成旋律、節奏、歌詞及影像,通過多模態技術與現場真人表演即時互動,增強舞臺表現力。他們希望以探索者和先行者的身份,不僅引發業內對AI音樂的思考,也推動公眾和媒體提升對AI音樂的認知與分辨力。
主創團隊認為,隨著技術發展,人類創作與AI創作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最終實現和諧共存。他們將持續探索AI為音樂家帶來的積極影響,鼓勵更多音樂人運用科技輔助創作,拓展音樂表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