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三大閱兵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32)
艾 慧
1
兵不厭詐
兵虛詐
詐盡詭
2
上兵伐謀
兵善謀
謀窮極
3
不戰而屈人之兵
以兵止戈
非兵至勝
4
中國九三大閱兵
兵非虛
兵至誠
5
觀九三閱兵
兵朗謀
謀彰道
6
問九三閱兵
是兵逾兵?
融兵共命!
2025.09.03
兵道與和平——呂國英哲詩《中國九三大閱兵》賞析
詩以鑄劍為犁,詞以化戈為帛,呂國英先生用最簡練的文字構築了一座連接軍事哲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橋樑。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呂國英以《中國九三大閱兵》為題,創作了一首充滿哲學思辨與和平理想的詩篇。
這首詩並沒有對盛大閱兵本身進行直觀描述,而更多的是對軍事本質、戰爭哲學與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全詩語言極簡,卻意蘊深遠,以傳統軍事智慧觀照當代世界格局,展現出東方哲學特有的辯證思維與人文關懷。
兵道智慧的層疊闡釋
詩歌開篇即以“兵不厭詐/兵虛詐/詐盡詭”引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核心概念。《韓非子·難一》有雲:“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孫子兵法也將“伐謀”置於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
呂國英卻並未停留於對傳統智慧的簡單復述,而是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解析了“詐”的本質與局限——“詐盡詭”,暗示任何詭詐之術都有其極限,過度依賴終將陷入自我瓦解的困境。
隨之而來的“上兵伐謀/兵善謀/謀窮極”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思考。詩人肯定謀略的價值,但也意識到謀略本身的邊界(“謀窮極”),這種辯證思考展現了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奇正相生”的哲學觀。
從“以兵止戈”到“融兵共命”
詩的中部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意境昇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兵止戈/非兵至勝”。這裏化用了《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提出了一個看似悖論實則深刻的命題——最高明的軍事勝利恰恰是不通過戰爭實現的。
詩人筆下的九三大閱兵,不再是簡單的武力展示,而是轉化為一種和平的儀式、一種文明的對話。2025年9月3日的閱兵,按照實戰化聯合編組,編陸上作戰群、海上作戰群、防空反導群、資訊作戰群、無人作戰群、後裝保障群和戰略打擊群等,但詩人並未拘泥於這些細節,而是超越了裝備與形式,直指閱兵的本質意義。
“中國九三大閱兵/兵非虛/兵至誠”——這裏的“誠”字堪稱詩眼,將軍事展示從“詐”與“謀”的層面提升至“誠”的境界。詩人似乎在告訴我們,此次閱兵不是威懾也不是詭詐,而是一種真誠的表達,表達的是中國軍隊捍衛和平的決心與能力。
詩歌形式與哲學內容的完美統一
呂國英先生作為“哲慧詩派”的創立者,其詩作一向以“哲思潤靈慧”為內核。這首詩採用極其簡練的語言風格,每行僅三至五字,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層次。
詩歌採用階梯式結構,從具體的軍事概念逐步上升至人類命運的共同命題,體現出詩人所說的“氣墨靈象”美學理念——超越具象與抽象,直達“靈象”之境。
這種“靈象”在詩中表現為“兵朗謀/謀彰道”的澄明境界,以及“是兵逾兵?/融兵共命!”的終極追問。詩人不僅是在描寫閱兵,更是在探索軍事存在的本質意義——軍隊最終應該超越自身(逾兵),融入人類共同命運的構建(融兵共命)。
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呂國英的詩歌創作常常體現出“將歷史經緯、宇宙玄思、人性拷問熔鑄於傳統詩體之中”的特點。本詩雖然採用現代詩形式,但精神內核卻與中國傳統兵學文化一脈相承。
詩中對“兵不厭詐”、“上兵伐謀”等概念的引用,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則體現了面向未來的現代意識。這種古今交融的特質,使詩歌既根植於傳統,又具有鮮明的當代性。
閱兵背後的和平哲學
2025年的九三閱兵,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的首次閱兵,展示了我軍新一代武器裝備和力量結構新佈局。但呂國英並未局限於裝備展示的層面,而是透過表像,直指閱兵的本質——和平的宣誓與人類共同命運的構建。
詩中“融兵共命”的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相呼應,展現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在現代國際關係中的創造性轉化。閱兵不再是簡單的武力炫耀,而是成為了國家間交流互鑒、增進理解的和平儀式。
詩歌作為和平的使者
呂國英先生這首《中國九三大閱兵》哲詩,以其質樸而雋永的語言,完成了一次從軍事哲學到人類和平的精神旅程。詩歌超越了簡單的慶典歌頌,進入了深層的哲學思考,將閱兵從軍事儀式提升為文明對話的媒介。
在當今世界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這首詩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守護;最高明的戰略不是取勝之道,而是和平之智。正如詩中所暗示的,中國九三大閱兵的深層意義,不在於展示武力,而在於傳遞和平——不是通過戰爭的勝利,而是通過文明的自信與包容,來實現人類的“共命”與共榮。
這種境界,正是呂國英先生所宣導的“氣墨靈象”美學的體現——超越形式的局限,直達本質的真諦,也是對中國古代“止戈為武”和平智慧的詩意詮釋與當代傳承。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