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瘴雲吞九澤

 瘴雲吞九澤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75

莊鴻遠

瘴雲吞九澤,穢雨漬千苔。

庸醫戲生患,惡吏冷民冤。

天不仁兮循道,人無德兮孽淵。

2023.09.05

悲世察微處的哲思叩問

——呂國英哲詩《瘴雲吞九澤》品賞 

呂國英先生這首哲詩,落筆便帶沉鬱之力,以三十二字鋪陳世間亂象,又以兩句鏗鏘作結,既是對現實的冷峻觀照,更藏著對“道”與“德”的深刻叩問,讀來字字紮心,餘味滿是沉重的警醒。 

前兩聯先繪“亂象之景”,再揭“失德之弊”,層層遞進,直擊人心。“瘴雲吞九澤,穢雨漬千苔”,以自然之“惡”起筆:瘴氣彌漫的烏雲吞噬了廣闊水域,污穢的雨水浸爛了遍地青苔,“吞”與“漬”二字力道千鈞,不僅是描摹環境的惡劣,更暗喻邪祟之氣對世間的侵蝕,為全詩奠定沉鬱的基調。緊接著“庸醫戲生患,惡吏冷民冤”,將筆鋒轉向人間:庸碌的醫者視生命為兒戲,釀成病患之苦;殘暴的官吏漠視百姓冤屈,任苦難蔓延。“戲”字寫盡庸醫的輕率,“冷”字道盡惡吏的麻木,寥寥數字,便將現實中的失職與失德刻畫得入木三分。 

末聯天不仁兮循道,人無德兮孽淵”,則跳出具體亂象,昇華為哲思的呐喊。“天不仁”並非指責天道無情,而是點出天道本就遵循客觀規律,不偏不私,不會因人間苦難而隨意更改;可“人無德”卻截然不同——當人丟棄了道德底線,便會墜入罪孽的深淵,所有的苦難與亂象,皆源於人的失德。這兩句以“天”的“循道”對比“人”的“失德”,既道破了亂象的根源,更發出振聾發聵的警示:天道有常,而人的德行,才是守護世間清明的關鍵。 

整首詩無一句虛言,不用華麗辭藻,卻以質樸的文字直擊現實痛處,又以哲思拔高立意。它不只是對醜惡的批判,更藏著對“人當有德”的殷切期盼,讀罷讓人在沉重之餘,更添一份對德行與責任的深思,這份警醒與叩問,正是此詩雋永的力量所在。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