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曾經征塵洗,才覺靜月閑

曾經征塵洗,才覺靜月閑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613

莊鴻遠

窗外花枝搖,園中鳥語歡。

恍惚鐵血重,似聞喧夜寒。

劍斂凝霜色,烽熄霽天藍。

曾經征塵洗,才覺靜月閑。

2024.03.20

 

鐵血與靜月

——論呂國英詩中的崢嶸歲月與心靈澄明

窗外花枝輕搖,園中鳥語歡鳴。詩人呂國英先生在八行短章中,構建了兩個相映成趣的世界——一個是當下安寧祥和的靜好歲月,另一個是記憶中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這兩種時空在詩中交錯疊印,通過“恍惚”、“似聞”、“才覺”等詞語的自然流轉,完成了從外在景致到內心觀照的深刻轉換。

劍斂凝霜色,烽熄霽天藍”——這凝練的十字,將一段鐵血崢嶸封存於靜好的天光之下。霜色之劍已入鞘,烽煙之天複歸藍,詩人以最節制的筆墨,勾勒出一幅飽含歷史質感的精神畫卷。那凝霜的劍色,不僅是兵器的寒光,更是歲月打磨出的凜然氣節;那雨霽的天藍,不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風暴過後靈魂獲得的清明與遼闊。

呂國英哲詩的高妙處,在於他將宏大的歷史敘事,內化為個體豐厚的生命積澱。曾經征塵洗,才覺靜月閑”,這裏的“覺”字是關鍵——它不是簡單的知曉,而是跋涉過崢嶸歲月後的透徹領悟。靜月之閑,非庸常之閑,是烈火鍛打後真金般的安詳;鳥語之歡,非浮面之歡,是穿越金戈鐵馬後對平凡深刻的禮贊。

這首詩的哲學深度在於,它揭示了和平與安寧的珍貴本質——它們並非歲月的天然饋贈,而是從崢嶸往事中淬煉出的結晶。詩人將激昂與平和、動盪與安寧並置,並非為了比較,而是為了展現生命完整的壯闊維度,是一種歷經滄海後的回眸與沉澱。

在藝術上,呂國英採用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書寫。他以花枝鳥語起筆,以靜月閑情收束,中間四句將崢嶸過往舉重若輕地點染,仿佛不忍驚擾當下的圓滿。這種克制與含蓄,反而賦予了詩歌更綿長的張力,讓那些未曾言說的壯懷激烈,在讀者的心穀中久久回蕩。

這首哲詩最終抵達的,是一種將磅礴過往化為內心風景的生命智慧。當詩人將崢嶸歲月融於靜月觀照,他完成的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超越,更是對生命歷程的詩意解答——真正的寧靜,不僅在於外在烽火的平息,更在於內心能將所有的雷鳴風吼,都沉澱為滋養精神的雨露。

呂國英用四十個字,搭建了一座連接歷史與當下、激昂與寧靜的橋樑。走過這座橋,我們方始領悟:每一刻的花枝搖曳,都浸潤著崢嶸過往的深沉迴響;每一片的靜月閑情,都映照著穿越風雨後的澄明心境。這,或許就是這首短詩穿越時空、潤澤人心的永恆魅力。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