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時報/中華新聞通訊社 訊)中國外交部今天下午以層級較高的不具名發言人名義宣布,經中美雙方商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當地時間30日在韓國釜山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會晤,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學者評析,中美關係愈有挑戰,愈需要加強領導人的戰略引領,防止誤判;經濟議題若有進展,將可為其他議題爭取更具建設性空間。英國新聞週刊經濟學人(Economist)指出,外界普遍認為,屆時若有任何協議出爐,極可能只是休戰,而非全面協議,這些協議可能為川普明年初訪中鋪路。
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2019年6月在G20峰會會晤。(路透社).jpg)
中國外交部今天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有媒體詢問,中方對明天的會面有何期待?郭嘉昆表示,元首外交對中美關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引領作用。
郭嘉昆說,此次會晤兩國元首將就事關中美關係的戰略性、長遠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溝通。
他表示,中國願與美方共同努力,推動此次會晤取得積極成果,為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作出新指引,注入新動力。
他最後說,「我們會適時發布會晤具體情況」。
在此之前,川普(Donald Trump)早在9月19日即宣布,他將在韓國慶州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與習近平會面。然而,10月21日他在白宮與共和黨籍參議員共進午餐時又說,「(這場會談)也許不會發生,情況可能有變」。
相較於川普早已宣布且一度反覆,中國方面直到今天之前,都未對APEC峰會期間是否舉行「川習會」表態。中國外交部面對媒體詢問時,答覆如出一轍,不出「元首外交對中美關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引領作用」、「中美兩國元首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和溝通」、「你提到的具體問題,我目前沒有可以提供的信(訊)息」等語。
不過,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10月27日通電話。王毅說,中美透過吉隆坡經貿會談「澄清了立場,增進了理解」,希望雙方相向而行,為中美高層互動(川習會)做好準備,為兩國關係發展創造條件;盧比歐則表示,期待透過美中高層互動,向世界發出積極訊號。
雙方這次通話,都表達了對「川習會」的期待,也被視為「川習會」將成形的重要徵兆。
學者:中美關係需要領導人戰略引領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在澎湃新聞29日報導中指出,中美領導人會晤對於穩定和發展中美關係有無可替代重要性,中美關係愈是面臨挑戰,愈需要加強領導人對於兩國關係的戰略引領,防止誤解、誤判。
韋宗友認為,中美經貿關係本質是互利共贏、高度相互依存。基於實際考量,川普政府重回談判桌的動作表明,穩定健康的中美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有利於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川普有長期從商經驗,顯然有認識到這一點。
韋宗友坦言,單一次的中美領導人會晤無法完全解決中美關係存在的許多問題;不過只要雙方相向而行、積少成多,仍能找到妥善處理分歧的路徑,化解彼此的經貿摩擦。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高級研究員、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國際事務教授凱強(Charles Kupchan)在澎湃新聞29日報導中表示,中美雙方即使無法在會晤中達成貿易協定,至少能找到足夠共識做為未來談判基礎。
凱強認為,如果中美可以在大豆、高端半導體等棘手經濟議題上取得進展,這將為華盛頓與北京在其他議題上建立更具有建設性的關係,例如俄烏戰爭或中東問題,在這些議題上,中美利益不是完全對立,彼此存在合作空間,哪怕初期空間有限。
經濟學人:川習會料促成休戰非協議 為川普訪中鋪路
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天將在南韓會談,這將是今年最重要的政治會談,兩人自2019年以來未曾同桌對談,市場一片樂觀。不過英國新聞週刊經濟學人(Economist)指出,外界普遍認為,屆時若有任何協議出爐,極可能只是休戰,而非全面協議,這些協議可能為川普明年初訪中鋪路。
川普近日表示:「我非常尊重習主席,我相信他非常喜歡我,也很尊重我。」這位美國領導人押注個人魅力,希望在這次會談取得突破。
過去一個月對這兩個超級大國來說並不輕鬆。10月9日,中國對稀土出口祭出全面新管制,這些元素對消費電子產品到軍事裝備的製造皆不可或缺。作為回應,川普威脅自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0%額外關稅。除此之外,還有企業列入黑名單、港口費用之爭與大豆糾紛。這項會談之所以能順利舉行,正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上週末在馬來西亞協商的成果。
本輪談判分為三個困難層級。首先,最容易處理的是關稅問題。這項議題最有可能取得進展。中美雙方關稅已壓縮雙邊貿易,9月中國對美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減27%。貝森特指出,額外100%關稅的威脅「實際上」已擱置。原定11月10日實施的一批新關稅也可能延後。而用來懲罰中國企業涉及芬太尼(fentanyl)貿易、原訂徵收的另一道20%關稅,甚至有望取消,川普7月曾稱中國已在遏制該藥物流動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即使做出這些讓步,根據澳洲澳盛銀行(ANZ)經濟學家邢兆鵬分析,中國商品的實際關稅仍將維持在20%至30%之間。
作為某些關稅減免的交換,中國極可能承諾大舉採購美國大豆。中國近年已轉向巴西作為主要供應國。去年,大豆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最大宗單一商品,為向來支持川普的美國中西部農民帶來約126億美元收益。但今年,中國迴避採購美國大豆。如今願意進口,對習近平來說算是低成本讓步,畢竟等到其他供應來源耗盡,中國年底還是會需要美國大豆。
其他有望達成協議的領域,還包括港口費用。雙方近期互相對對方貨輪加徵額外港口費,此次會談有望互撤。中國也可能為美國版的TikTok順利轉手給美國業者開綠燈。這對習近平來說輕而易舉,容易讓兩位領導人提升國內政治聲望。
談判第二個層級則更困難,涉及對雙邊貿易、智慧財產權與資本流動的新限制。稀土便是這類問題之一。貝森特聲稱,中方將把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延後一年實施,「以利重新評估」。中國官員尚未正式回應;但考量中國對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全面取消新規幾無可能。
研究公司Plenum的陳龍認為,延後執行此措施,中國預期美方也會同步放寬自身出口管制。長久以來,美國限制向中國銷售先進半導體。不過,若能用稀土換取先進晶片的進口權,對習近平來說不失為重大勝利。
最棘手、第三層級的談判議題,則是地緣政治。川普希望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而中國可能有施力空間。習近平則力圖讓川普調整對台立場,也許希望川普明言「反對」台灣獨立。目前美國政策僅為「不支持」獨立。
不過,習近平迄今並無打算勸普丁(Vladimir Putin)追求和平的跡象。川普團隊則強調,美國不會為了貿易協議改變對台政策。由於川普行事不可預測,對處於不確定中的亞洲盟友來說,這恐怕難以安心。
若本次協議聚焦於最容易妥協的部分,可能為川普明年初訪中鋪路,屆時部分棘手議題才有望被討論。就算僅是短暫歇火,雙方也未必吃虧。中國可趁機培訓人力以落實新稀土規範,而美國則可準備針對反擊中國的其他措施,例如限制飛機零件或晶片設計先進軟體流向中國。
過去經驗顯示,這兩個互不信任的超級大國即使談成協議,往往難以持久。今年已有多個暫時休戰破裂。雙方上一次達成的大型協議,是2020年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近期,美國貿易代表署已宣布對中國「疑似未履行」該協議啟動調查。這一切都讓各界對美中涵蓋最棘手議題的新協議不敢樂觀。
29日獲得韓國總統李在明(右)頒授韓國最高級別勳章無窮花大勳章,李在明並贈送韓國新羅王朝文物天馬塚金冠模型。(路透社)-1-218x150.jpg)
企業領袖峰會午宴上發表演說。(路透社)-218x150.jpg)
28日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右)簽署履行日美關稅協議,以及確保穩定供應稀土等重要礦物有關的合作文件。(路透社)-218x1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