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衛】(東西問)郭大順:玉文化如何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中新社瀋陽112日電 題:玉文化如何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專訪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作者 孟令卓
玉是東方精神的物化象徵,其溫潤、堅韌,有著中性之美。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源泉和特有的文化標誌之一,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自古君子尚玉,亦有“君子比德於玉”,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對玉的崇愛更是延續近萬年。為何中國人對玉崇尚如此之久?玉起源和漁獵文化有何關聯?玉文化如何實證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近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玉文化的起源追溯在中國考古界有了新的發現,為何說小南山遺址是迄今為止“中華玉文化的搖籃”?
郭大順: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東北早期玉文化比較發達,紅山文化就出現了很多精美玉器。比紅山文化年代更早的興隆窪遺址、查海遺址的玉器雖然造型相對簡單,都是以玦和耳環為主,但玉石為透閃石,玉質好且造型規整,磨制、線切割、磨光技術也很高,距今約7000-8000年。20世紀90年代,在黑龍江省烏蘇裏江的小南山遺址出土了很多玉器,種類有環、玦、管、珠等。近幾年,小南山遺址經正式發掘,在第二期出現比查海遺址和興隆窪遺址還要早的一批玉器,距今9000多年。烏蘇裏江鄰接俄羅斯,俄羅斯考古專家做過相關系統的研究,確認小南山遺址二期與其有共同文化特徵,從而證實了小南山玉器年代確已近萬年。
小南山遺址雖然不像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複雜,但已顯出中國傳統玉器的基本類型。環、匕、玦、管、珠等種類齊全,且約一半是透閃石玉。玉料較好,磨光、線切割等技術也很精湛。
不僅是小南山遺址,在黑龍江和吉林的嫩江流域也發現了幾處遺址,其年代與小南山遺址類似,甚至更早,也出有少量玉器。足以說明,截至目前東北地區是出土玉器中年代最早的地區。東南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也比較發達,向前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馬家浜和河姆渡文化,再往前近萬年的上山遺址稻作農業發達但無玉。可見,目前玉的起源最早是東北地區的小南山遺址。
 中新社記者:玉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起源為什麼和漁獵文化有關?
郭大順:紅山文化時期有農業但不占主要地位,人類主要依靠採集漁獵生活,小南山更完全是漁獵經濟。
漁獵人依賴於自然提供資源,對大自然敬畏尊重程度高,與自然進行和諧溝通的追求很強烈;漁獵文化精於製作的細石器,對石料的硬度、色澤特別是結構要求高。玉具有溫潤等中性特點,這和漁獵人溝通天地神靈的觀念相符合。因此,玉被用作為通神的工具,特別是紅山文化時期,古人把玉做成各種動物形狀用來溝通天地神靈。玉器從開始出現就被賦予社會化、人格化功能。
此外,小南山遺址出土中作為工具用的石器是細石器,不僅用料細小,質料、顏色、打制和壓削的製作方法都是特定的,箭頭用料硬且製作非常規整,這和遺址中的玉在質地、製作上完全不同,但又一同出現。可見細石器和玉的共存是玉的起源與漁獵文化有關的見證。
 中新社記者:在中華文明史中,玉的文化價值如何演進發展?為何是中國人信奉時間最久遠之物?
郭大順:玉文化主要和中國人對待玉的思維觀念和大自然的態度有著直接關聯,特別是漁獵人。因為漁獵人依賴自然、敬畏自然,以玉通神與大自然和諧溝通。而後演變為儒家的中庸思想——以玉比德。《禮記·聘義》中提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玉的質地溫潤,這與中國人認為的和諧、中庸的觀念相符合,所以,玉成為中國人思維觀念的一種載體。
此外,玉器也是最早的禮器。從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可以看出有動物形狀,但非常抽象。如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最初認定是豬,也可能是熊等。紅山文化的分佈區從南到北都如此,說明這些器物後面有一種統一的思想在制約著,這是禮的雛形。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這樣解釋“禮”字:繁體的“禮”字左側是“示”字,右側下麵是“豆”(底下有座的器物),右側上面框內放了兩串玉。“豆”的器物上面放的玉用來敬神,以玉事神,叫“禮”,“禮”字最早初意就是“以玉事神”。
“巫”到“禮”,以玉通神到以玉比德再到以玉為禮是繼承關係。漢代以後,玉器進入民間以裝飾為主,但作為通神和禮器的用途還在繼續發展;到隋唐、明清時期,玉作為禮器一直延續。從用玉通天敬神到後來作為饋贈、禮儀交換的物證,玉在中國政治、文化、審美等各個領域都有出現。
 中新社記者:從小南山遺址到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來看,玉文化怎樣實證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郭大順:即使有多個民族建立政權,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斷吸收,總是在多元中走向一統。漁獵文明和紅山文化是吸收農業文化、草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先進因素催生出來的。考古進程中不斷有新的遺存出現,不斷彙聚且相互交融、發展,是一種動態形式。
玉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最為活躍。有學者指出“禮尚往來”,就是指以玉為禮的禮器。其在交換使用中最活躍且傳播廣泛,如江浙地區的良渚玉器會出現在西北、陝北地區;從史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玉器由北往南、由東向西傳播,最後各地都使用同樣玉器,但又各有區域特點。玉作為一種反映思維觀念的因素,在促進中國多元一體,成為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也一直發揮作用。
 中新社記者:社會普遍認為秦代“書同文”是華夏統一的標誌符號,如何解讀中國甲骨文出現前的玉統天下?
郭大順:中國甲骨文最早用於祭祀,由極少數人掌握,載體是龜甲和牛的肩胛骨,埋在地下可以保存很久。玉出現的時間更早,玉統天下和文字的作用類似,且玉的傳播範圍更早超出了中國。
10000年前,在東北地區出現玉玦後一路向東,環日本海地帶也出現了玉玦;再一路向南,從遼西到河北、山東至江浙地區,再往南到菲律賓、南洋形成一個“玦文化圈”。在漢字文化圈之前出現的玉玦文化圈傳播範圍廣泛,分佈從北往南,從東向西。環太平洋地區的玉石都比較發達,中南美地區相對較晚,但玉器比較發達,再有南洋玉器也比較發達。可見,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都多見玉器,而以中國最早也最發達。(完)来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