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六屆紫荊花詩歌賽入選作品:青苔記

青苔記(散文詩)

王藝蓉

 

我是壹塊青苔,住在古橋西側第三塊條石的陰面。

晨露未晞時,我的絨毯剛織完昨夜星屑,橋縫的野蕨就遞來半匹蟬聲。那聲音黏稠稠的,像新熬的麥芽糖,把我的綠意染得金黃。石階下住著螞蟻家族,每逢卯時三刻,它們的鐵甲軍會准時經過我的疆域——不是橫沖直撞的侵略,倒像趕集的商隊,總用觸角輕叩我的邊境,捎來半粒蒲公英的遺囑。

最有趣是那只獨眼蟾蜍。每逢雨前,它便蹲在我檐下敲鼓,肚皮時鼓時癟,把水珠震成碎玉。我分它半寸陰涼,它贈我滿耳琴音,這買賣從不用契書。

橋洞的蜘蛛今晨又來了。它的銀梭穿過我鬓邊,織就的網兜住三寸日光、七錢柳絮。我悄悄把綠絨往東挪了半指,替它補全西北角的經緯。它臨走時,懸絲在風裏轉了三轉——這是我們的暗語,意思是“明日還妳三滴晨露”。

午時最是熱鬧。水黾在溪面畫連環計,蝸牛在石脊題篆書,連最穩重的老槐樹,都忍不住撒些花瓣當彩箋。我忙著把日影剪成碎銀,分給過路的蚱蜢當盤纏;又將蛙鳴搓成綠線,縫補被野蜂撞破的晴空。

忽有學童跳過橋板,衣角抖落半句《詩經》。那聲音太燙,驚得我身畔的露珠齊齊蜷起身子。卻見老牆根的狗尾草探出毛茸茸的手掌,輕輕接住滾燙的詩行,轉手遞給南來的風。

暮色四合時,我清點今日收獲:三粒蟲吟,五錢月光,半部蝌蚪寫的《水經注》。橋墩的裂縫裏,野薄荷正與夜來香互換名帖——它們約定明日合釀壹種香,專治鄉愁。

月出東山,我的綠裳漸漸泛起霜色。忽覺身下的條石微微震顫,原是古橋在翻身說夢話。四百年來,它馱過狀元馬蹄,承過浣女木盆,而今夜,它把最輕的夢都存在我的脈絡裏。

溪水突然慢了聲口,將千百片月光鍛成銀箔,輕輕覆在我們身上。此刻才懂:天地本是壹架紡車,我這點綠意不過是經線裏尋常壹縷,要與蟾聲緯線、槐香梭子同織,才成得半匹春秋。

子夜露重,獨眼蟾蜍突然開口:“聽說人類總在尋找桃花源。”野蕨在風裏抖了抖葉子:“桃源不就在這?——青苔當枕,蛛絲作帳,萬物都在彼此影子裏認領故鄉。”

我阖眼蜷進石紋。明朝,該教新生的露珠如何辨認:每縷風都是故人,每粒塵皆存體溫。

 

 

 

 

 

 

 

 

 

 

 

 

 

 

 

 

 

作者簡介: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籍貫江蘇南京,畢業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德國弗萊堡大學英語與德語語言專業,現爲雙語私人教師和翻譯。愛好寫文、寫小說。曾多次獲得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喜歡貓貓狗狗,極愛拍照與旅行,熱衷中國傳統文化的古風古韻,常自寫古詩詞,興趣使然。身如壹葉輕舟,無拘無束,亦不驕不躁,夢想環遊世界,奔赴更廣的自由。

 

 

 

第六屆紫荊花詩歌賽征稿啓事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