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中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何以惠及全球?
——專訪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豔林中新社記者 劉亮
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並提出“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開放”即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看,如何理解“統一大市場”?中國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如何惠及全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豔林在其最新著作《深層次改革:中國經濟的難題與突破》中,專章論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他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採訪,分享了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中國提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考量?
尹豔林:這是中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關係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場潛力釋放,全球先進資源要素更好利用,也關係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提升,無論對當前還是長遠都至關重要。
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需要。市場資源是中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但必須看到,中國各地市場規則、標準還不夠統一,還存在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的現象,商品要素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流動還不夠暢通。全國統一大市場意味著企業可以自由且低成本地銷售產品至全國,為企業帶來機遇。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經濟學原理表明,市場規模決定分工的專業性,分工的專業性決定技術革命潛力。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於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因為大國的國內市場潛力大,一旦形成統一的大市場,相關行業內的企業就能充分發揮規模效應,持續增加研發投入。
應對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的需要。從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角度來看,中國過去的分工很大程度上是為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現在國際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沿海地區的功能要更多地將面向國際市場的產能向內地市場轉移。為順利實現這種轉化,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越來越緊迫。
促進國際大循環、引領全球化的需要。大國國內統一大市場是撬動國際市場的重要籌碼,是大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根本立足點。多年來,統一大市場是推動美國成為全球化主要引領者的基本力量。當前全球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需要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其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強化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與貿易體系中的影響力,增強對全球優質資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塑造中國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需要。統一大市場是本國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基礎。大量國際經驗表明,在國內形成規模優勢的企業,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只有首先把全國市場統一起來,形成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才能支撐和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中新社記者: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看,如何理解“統一大市場”這一概念?
尹豔林:“統一大市場”概念其實並非中國獨有。統一大市場是大國崛起的基本規律。所有實現成功崛起的大國無一例外都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崛起的過程,也是國內市場逐步統一和完善的過程。比如,德意志統一於1871年,但早在1834年,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國,為消除貿易障礙而結成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就已生效,並逐步形成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的建立促進了19世紀德國工業革命的發展,並為德國從經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提供巨大推動力。美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實行聯邦制的大國,也在較高程度上實現了國內市場統一。南北戰爭後,全國鐵路網形成,東西市場連通,讓跨區域貿易成為可能,極大方便了資本擴張。人口流動、商品交換、要素流通,都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再如,歐盟經濟一體化取得顯著進展,但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準和財政狀況存在顯著差異,這不僅加劇歐盟內部的經濟分化,也對統一大市場建設進程構成威脅。在統一大市場建設進程中,歐盟進一步建立更緊密的財政聯盟等政策措施,並通過區域發展基金,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平衡發展,支持經濟落後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產業升級等。
中新社記者:對世界經濟發展而言,中國提出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意味著什麼?
尹豔林: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本要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大市場,是對所有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一是有利於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從對外資的有效利用看,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並不矛盾。在市場統一條件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鞏固外資在華髮展信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保障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讓外資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二是有利於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中國持續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通過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更大範圍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相通相容,促進國內國際市場高效聯動,有利於推動國內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三是有利於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是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途徑。針對企業在標準、管道、監管、資金等方面遇到的困難,中國著力推進內外制度銜接、內外市場管道對接、一體化發展環境優化、強化政策支撐,不斷提高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水準,引導外貿企業從適應國外市場需求向適應國內市場調整。
中新社記者: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這意味著什麼?
尹豔林: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行再部署,相關要求體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向縱深邁進。
一是突出規範政府行為的重要性。會議首次提出“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直指地方政府行為差異化的沉屙痼疾。政府行為越規範,市場作用就越有效。通過統一政府行為尺度,廢止不符合要求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不合規涉企收費專案,應廢盡廢、應調盡調,打破行政壟斷和區域壁壘,將有利於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二是突出市場開放的重要性。會議首次提出“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統一大市場是開放的市場,而不是封閉的。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體現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目標方向,對推動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具有重要意義。對內開放,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內在要求;對外開放則是要與國際接軌,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這些變化,反映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戰略重心深化和內涵升級,體現中國在深化改革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並且願意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完)来源:中新社
-218x150.jpg)
-218x150.jpg)
-218x150.jpg)
-218x150.jpg)
-218x150.jpg)
-218x1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