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近期,出現在中小學生社交及語文試卷作答中的網絡“黑話爛梗”引起社會關注和熱議。
網絡截圖顯示,學生用多音字“佛”字組詞,答:“買了佛冷”(歌詞“I love Poland”的諧音);模仿“生機勃勃”寫出“ABCC”結構的四字詞語,學生作答“勇敢牛牛”(表情包,鼓勵別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還有“芭比Q了”(英文單詞barbecue的諧音,意思是“完蛋了”)、“布響丸辣”(“不想玩了”的諧音)、“細狗”(用來調侃或貶低體格瘦弱或意志力不強的人)等詞彙,更是讓老師、家長摸不著頭腦。
網絡語言的起源和傳播環節大多是網絡遊戲和短視頻平台,有些詞彙惡俗,帶有侮辱性,挑戰社會公序良俗。由於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7.2%,未成年網民規模近2億,網絡語言對下一代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
《北京晚報》刊發評論指出,不少青少年患上“文字失語症”,明明胸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表達,還自嘲是“精裝頭腦毛坯嘴”。
輿論批判的矛頭指向網絡平台不當的價值取向和“議題設置”——“爛詞爛梗”被設置為熱搜詞彙,給予推流,甚至首頁首屏重點呈現,憑藉其新奇性、外溢性迅速傳播。
對此,中央網信辦、教育部部署開展的“清朗·規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提出,聚焦前述重點環節呈現的語言文字不規範、不文明現象,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
微信公號“人民網評”呼籲平台不要“把爛點當看點”,認真審核把關,將熱搜、首頁首屏等重點區域留給真正有重點價值的內容;建立快速響應和糾錯的機制渠道,降低其傳播速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楚新表示,相關整治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鏈路流程,包括問題識別、協同監管、教育引導。
“全靠治理,跟不上語言產生的速度。”“何止中小學生,成年人也得‘失語症’了,語言貶值導致大家像網絡上的NPC(非玩家角色)”……
在微博話題評論區,網友對掃除網絡“語言垃圾”有共識,但也表示不能祗寄望於整治行動,每位語言使用者都應擔起責任。
整治不等於“一刀切”否定網絡流行語。熱詞新語記錄了社會焦點的變遷,勾勒出語言生活的圖景,具有時代特徵。“村BA”反映的是鄉村體育熱情;“特種兵式旅遊”受到中國年輕人熱捧;“點讚”“粉絲”“雷”等網絡字詞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
正如武漢大學文學院副研究員楊旭所說,網絡詞彙來得快、去得快,祗有極少數詞語會經受住時空的考驗。(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