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梁曉輝)“這裡的人民親切地稱呼中國人為‘老鄉’,這裡的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2月1日確定為‘秘中友誼日’,這裡的中餐館叫做‘吃飯’。每次來到秘魯,我都深深感受到秘魯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當地時間14日,在赴利馬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如是表示。
習近平曾將秘魯稱為“中國在太平洋對岸的‘鄰居’”。一聲親切的“老鄉”,在拉近彼此距離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中秘之間的特殊情誼。
“老鄉”之中,有心靈相通的“文明密碼”。
放眼人類歷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綿5000多年的文明,以卡拉爾文明為代表的海洋文明和以印加文明為代表的陸地文明則彰顯了秘魯文明的歷史悠久和豐富多元。
“文明的智慧讓我們理念相近、心靈相通。”在署名文章中,習近平如此指出。
他舉例說,中國人歷來講究“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印加人倡導“莫偷盜、莫撒謊、莫懶惰”。秘魯思想家馬里亞特吉曾講,“在精神和物質上,中國比歐洲更接近我們。我們人民的心理更像亞洲人而不是西方人”。
習近平指出,這就是華人移民175年來同秘魯人民血脈相融、不可分割的“文明密碼”。
今天,中秘的“文明密碼”還在不斷充實。近期,兩國廣播電視部門將在秘魯舉辦《從長城到馬丘比丘》首映式,展播《三體》等中國優秀影視作品。習近平說,“相信這將有助於秘魯朋友更加深入瞭解中國”。
“老鄉”之中,有中秘遙相輝映的歷史。
中秘有著傳統友好關係。“很多人告訴我,中秘兩國人民看到對方就‘望之可親’,看到對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識’。”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說。
例如,秘魯出土的印加人金面具同中國三星堆的黃金面具如出一轍。馬丘比丘古城祭台上有一塊“栓日石”,印加人通過日影變化,確定季節、編製日曆,這同中國古代的日晷異曲同工。中國古蜀先民以展翅飛翔的太陽神鳥表達對太陽和太陽神的崇拜,這同印加文明一般無二,都體現出對光明的嚮往。
這些不可思議的“巧合”,照見文明的交相輝映,友誼的源遠流長。
早在400多年前,中秘人民就跨越大洋,拉開了雙方交往的序幕。多年來,旅居秘魯的華僑華人同秘魯人民一道,同甘共苦,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擁有中國血統的秘魯人佔全國總人口近十分之一,秘魯人民親切地把中國人稱為‘老鄉’”,習近平2016年在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指出,“說明兩國傳統友好已經深深扎根在兩國人民心間,這是我們兩國共有的寶貴財富”。
“老鄉”之中,更有攜手發展的美好未來。
秘魯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之一,也是首個同中國簽署一攬子自由貿易協定的拉美國家、最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拉美國家之一。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秘魯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出口市場,去年秘魯對華出口額佔秘魯出口總額的36%。
當前,雙方如何拓展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攜手向未來?答案就蘊含在習近平此次訪問之中。
“這次訪問期間,我將和博魯阿爾特總統以視頻方式共同出席錢凱港開港儀式。”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提到的錢凱港,是中秘共建“一帶一路”重要項目。
錢凱港一期工程可以將秘魯到中國的海運時間縮短至23天,節約20%以上的物流成本,每年為秘魯帶來45億美元收入,創造8000多個直接就業崗位,正是中秘攜手向未來的具象表達。
錢凱港之外,中秘之間更多“小而美”的民生合作項目,更多文化藝術、教育、科研、旅遊、青年、文化遺產保護、考古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料在習近平此訪中規劃展開。中秘之間的“老鄉”情誼也將不斷延續,更為真實可感。(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