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李宏衛: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研究?

中新社廣州2月7日電 題: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研究?

——專訪中國林學會自然與文化遺產分會委員李宏衛

中新社記者 王堅

作為一種極具代表性與獨特魅力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在中國乃至世界地學研究版圖中都有著特殊意義。中國是丹霞地貌命名地,在丹霞地貌研究方面取得了眾多開創性成果並處於國際前列。丹霞山作為丹霞地貌典型的模式地,地質多樣性資源極為豐富,其研究歷經百年積澱且成果豐碩。

日前,以中國林學會自然與文化遺產分會委員、丹霞山擬建國家公園地質地貌科考專項(2021-2024年)負責人李宏衛為代表的丹霞山科學顧問們,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深入解讀丹霞地貌命名的由來、中國在丹霞地貌研究中的卓越貢獻與重要突破等,並以丹霞山地質保護與研究實踐為例,展現丹霞地貌研究的生動成果,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動丹霞地貌研究走向深入。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什麼是丹霞地貌,它具有哪些特徵?丹霞地貌命名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李宏衛:丹霞地貌是中生代至新近紀陸相近水平厚層狀紫紅色砂岩、礫岩發育的赤壁丹崖、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峽谷、嶂谷、石巷、岩穴等地形的統稱。儘管丹霞地貌的定義還存在一些爭議,但人們普遍接受丹霞地貌是一類紅石陡崖狀地貌。丹霞地貌景觀形色俱美。丹霞地貌山體形態“頂平、身陡、麓緩”和岩石色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是區別喀斯特地貌、花崗岩地貌、雅丹地貌等其它地貌最典型的宏觀標誌。

丹霞地貌研究近百年。馮景蘭、朱翽聲于1928年在開展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調查時最早發現“丹霞地貌”,並命名丹霞山紅色岩系及其沉積盆地為“丹霞層”和“丹霞盆地”。

1938—1939年,陳國達考察廣東丹霞山,先後提出“丹霞山地形”和“丹霞地形”等學術語,因此可以說是陳國達在1939年詳細研究命名了“丹霞地貌”。1954年“地形學”統一改為“地貌學”,“丹霞地形”也改為了“丹霞地貌”。但直到1978年,曾昭璇與黃少敏在《中國東南部紅層地貌》一文中才正式使用“丹霞地貌”一詞。自此,丹霞地貌學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

中新社記者:中國在丹霞地貌研究領域起步較早,中國科學家是如何開啟丹霞地貌研究進程的?有哪些標誌性的研究成果?

李宏衛: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馮景蘭、朱翽聲正式發表的《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之調查》。

早期開展丹霞地貌研究的中國地質學家是馮景蘭、陳國達。陳國達于1934-1940年發表了《廣東之紅色岩系》《中國東南部紅色岩系之劃分》《江西貢水流域地質》《江西崇仁-宜黃間地質礦產》等多篇重量級學術論文,為丹霞地貌研究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礎。之後,地理學家吳尚時、曾昭璇、黃進、彭華等相繼開展丹霞地貌研究,推動丹霞地貌學科不斷向前發展。20世紀40年代,吳尚時與曾昭璇對以丹霞山為代表的粵北紅色岩系地質和地形進行了系統研究。1982年,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推動了“丹霞地貌”這一術語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2004年、2010年,彭華先後主持並成功申報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和“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為丹霞地貌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貢獻。

中新社記者:丹霞地貌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獨特角色,它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塑造、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等有著怎樣的意義?

李宏衛:丹霞地貌被譽為中國的地學國粹,是由中國學者首先發現並研究命名。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而廣東丹霞山最具代表性。丹霞地貌區高度破碎化的地表形態,以及獨具特色的紅土類型,孕育著特別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包括了丹霞地貌區所特有的山頂、溝谷、洞穴和崖壁生態系統,以及隨之伴生的生物景觀多樣性和特殊的生態過程價值。

丹霞地貌的獨特生境孕育了大量的丹霞地貌特有物種,如丹霞梧桐、丹霞堇菜、丹霞山天葵、丹霞山過路黃等48個特有物種。陡峭的丹霞崖壁上發育有豐富的崖壁植物,如丹霞梧桐、丹霞小石積、金絲桃、萱草、黃花石蒜、卷柏等,這些植物能適應土壤淺薄貧瘠的生境,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是受損紅層地貌、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的優良植物。

中新社記者:如何更好地提昇“中國丹霞”在地質研究與生態保護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李宏衛:丹霞地貌研究成果積極轉化應用於自然遺產保護、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生態旅遊開發等諸多方面,借鑒中國南方喀斯特和中國丹霞自然遺產科研成果和保護建設案例,建議以更大力度推動更多的丹霞地貌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名錄保護地品牌。2010年,中國東南部6省6地丹霞地貌區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15年來,6處遺產地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和發展。2004年以來,已有丹霞山、龍虎山、泰寧、龍岩、張掖、臨夏、坎布拉等多地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向世界呈現出中國濕潤區、乾旱區和高寒區等不同區域的丹霞地貌特色景觀,共同踐行“頌造化之神奇,謀區域之長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中新社記者:丹霞山作為丹霞地貌研究的重要基地,要打造全球丹霞地貌研究與保護的“核心示範地”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李宏衛:一是積極申報建成丹霞山國家公園。丹霞山是中國國家公園候選地,要對照對標國家公園建設要求、目標,積極部署實施丹霞山地質多樣性保護和科學研究計劃,建成“全球價值、國家象徵、國民認同”的美麗中國的典範。

二是謀劃設立丹霞地貌研究中心。以丹霞山近百年的研究積澱為基礎,申請國家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成立專門的丹霞地貌研究機構,組建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委員會,聯合國內外丹霞地貌區開展全球範圍丹霞地貌對比研究。

三是爭取科技部或自然資源部支持建設丹霞山地球關鍵地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進行丹霞山資源環境數據系統採集,定量研究地貌形成的構造製約和氣候貢獻,以及環境脅迫的生態系統變化,解密丹霞山特有物種族群繁衍生息之謎。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國丹霞地貌研究主要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推動“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品牌走向世界?

李宏衛:當前丹霞地貌研究缺乏行之有效的定年技術手段。崖、牆、柱以及象形石等丹霞景觀的形成年代尚不清晰,大多年代來自模糊推測或猜測。其次是理論體系不完整、不系統。目前關於丹霞地貌造貌作用過程的定量研究及其調控機制研究嚴重不足,水平多級高程面與垂向多級崖壁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晰,缺少構建丹霞地貌理論體系的奠基石。因此,丹霞地貌研究亟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和多元數據的系統收集獲取。

中國丹霞地貌研究要像“喀斯特地貌”一樣得到廣泛認可,需要地質學、地理學、地貌學、災害地質學、生態學、地理信息學等多學科緊密聯系和交叉協作。研究丹霞地貌演化與植物景觀更替/擴繁協同作用,丹霞地貌與生態環境保護、人類文化發展關係,為自然資源保護修復、自然遺產管理保護、構建人地和諧關係奠定研究基礎。(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