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4月15日電 題:香港怎樣促進中西方開展更廣泛深入的人文交流?
——專訪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2023年7月,華裔學者李成離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來到香港大學任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創辦新型智庫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CCCW)並擔任中心主任。
近期,他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感慨,香港連接中國內地和世界,他“很慶幸”在國際形勢亂雲飛渡的時刻來到香港,從事中國研究、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研究、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而對於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可作出哪些新的更大貢獻?香港如何促進中西方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人文交流合作?他也闡述了自己的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從美國來到香港工作生活一年多了。您如何認識今天的香港?
李成:香港過去幾年經歷了很多事情。現在的香港處在比較穩定的階段,同時香港的優勢仍很明顯。中央強調,要保持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但是西方一些人卻試圖把香港當作中國的一座普通城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首先,香港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過去一年多,我在見多位外國駐港總領事館總領事時,總問他們一個問題:在香港有多少你們國家的公民?我得到的數據顯示,香港人口中外籍公民的比例是比較高的。中國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有香港這樣的國際化程度。
第二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優勢。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學中,香港有5所。隨著高等教育資源轉移,現在非西方國際學生、中國內地的學生可能會在香港上大學或讀研究生,不像以往一樣,祗是往西方走。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中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事實上,香港的國際一流大學都把吸引人才作為發展戰略。我們港大就吸引了很多世界一流專家加入。我很榮幸,過去一年在香港大學建立了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CCCW),希望中心能够成為香港高校智庫中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和國際關係的佼佼者,改變以往講到智庫必談西方、必談美國的現象。
我來香港工作後,最大的收穫是不僅瞭解香港,而且通過香港跟內地頻繁聯繫,尤其是我去過好幾次貴州、四川和內地其他省份,看到了二、三線城市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在香港接待了許多來自海外,包括東南亞、中東、北美和歐洲的專家學者。這是在香港從事中國研究、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研究、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的優勢。我很慶幸能够在這個國際形勢亂雲飛渡的時刻來到香港。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香港應怎樣促使中西方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人文交流合作?
李成:這個問題有兩個層次。第一,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中外民間交往有很大的前景,香港在推進中外民間交往方面有很大優勢。
就像剛剛提到的,香港是國際化城市和人文交流高地。我來到香港工作後,接待了不少外國教育代表團或人文代表團。CCCW推進了很多中外合作項目,其中一項同《自然》雜誌的合作正在商議。我們認為,推動交流會讓大家都獲利。
第二,香港是因文明交匯而生的城市。文明不應是衝突,而應是交流。無論是我的家鄉上海,還是香港,它們都因文明對話而興盛。
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建立對民族文化的信心。我的一位好朋友主管編修香港地方志,地方志建設要花很多財力,董建華先生、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賽馬會為此都作了很多貢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而目前在西方搞地方志,根本沒有財源和人力資源。過去十幾年,我還有幸在中國看到很多座新建的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它們同樣是文化交流、文化自信的表現。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對外開放會給世界帶來哪些機遇?
李成:中國正越來越注重對外開放。現在講到經濟保護主義,往往不是講中國,而是講美國或者其他一些國家。這是一個時代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本身也說明很多問題。
有些西方人認為西方在和中國的競爭處於不利地位,而且要在有些西方比中國發展更快的領域中,對中國實行打壓,也就是人們說的“卡脖子”,而這本身就是缺乏信心的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宣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認可。20多年前,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大多數中國民眾都從中獲益,收入有顯著增長。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或西方所說的中產階層)從無到有、不斷壯大,這實際上對西方是有幫助的。因為中國中等收入人群的擴大,可以促進中國和西方貿易的增長,而中西方貿易繼續增加,又可以緩解西方的通貨膨脹。
還有一個問題是,怎樣把全球經濟增長的蛋糕做大?《決定》中提到要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這很重要,意味著其他國家可以從世界經濟發展中獲利。例如,“一帶一路”倡議,就提出要讓不同國家共享全球發展成果。
當然,中國的發展本身就可以助力做大世界經濟蛋糕。中國在某些領域的成就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包括新能源、數字經濟,以及中國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海量投資機會。
中新社記者:中國非常重視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您的新作《中產上海:中國式現代化與新階層的崛起》也是聚焦這一群體。重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為何重要?
李成:從我的角度講,可能中國式現代化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改革開放後,中國8億多人口實現脫貧,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取得了巨大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及世界的經濟和財富的分佈。
儘管中國GDP的雙位數增長階段已經結束,但中國的人均GDP仍在增長,正是因為這種增長的潛力,意味著未來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會擴大。
怎樣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我認為要在新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抓住城市化、服務業、社會福利、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機會,保證就業。“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產業的發展也將給中小型民營企業帶來很多投資機會。(完)
來源中新社